城中心区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卷第9期   作者:周波
[导读]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波
        重庆市南川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 408400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对其的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绿地系统为例,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生态承载力;城市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0.引言
        生态承载能力是生态系统整体水平的标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起点,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具有生态、经济、审美价值的绿色发展、城市建设和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意义和环境价值已被广泛认同,因此,对城市绿地生态评价和环境影响、绿地建设和服务水平、绿地景观格局、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景观领域研究热点。
定量评价城市绿地承载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要从多角度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系统、绿地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等问题,就必须对其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建立环境系统及其它问题的综合评价模型。目前,人们还没有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的承载能力进行研究,而生态容量被视为一个中小型研究范畴,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密集活动的空间集,对其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分析
1.1研究区域概况
        佛山市顺德区(22°44'N—23°02'N,113°01'E—113°23'E)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区,地处香港-深圳-广州经济走廊的中段。近几年顺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中等城市之一。
1.2绿地系统总体状况
        绿化面积1334.6hm2,所占绿地率16.6%。园地占土地类型的比例最大,为49.5%,其次是生产地,占28.1%(表1)。在这些地区中,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在绿地系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尤其是住宅绿地,明显不足。由于顺德区城市建设和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规划、建设和管理绿地系统缺乏统一的思路。在社区绿地和公园绿地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使得绿地系统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小区绿地面积很小,绿化部门的管理和保护不包括天然绿地,如次生林和灌木。
从斑块的数量和分布来看,绿地斑块总体分布不均。斑块地区也以中部和西部地区为主,而人口密集的东部和北部地区绿化面积小,斑块面积少。虽然公园里的斑块数量不多,但面积却占了很大一部分。园林式绿地、风景林地、城市公园、防护林带中有大量的绿地,平均绿地面积3.70hm2,主要分布在顺峰山、红岗、苏岗等社区。在防护绿地中,斑块数量最多,斑块最细小。分布于公路、街道两侧的防护地带及景观绿化中。附属绿地斑块较多,主要为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园林绿化和植物种植。生产绿地斑块数量较少,主要是东部和北部成片的农业用地。
1.3绿地系统生态功能服务等级
        在绿地空间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各类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差异,将各类绿地的服务范围划分为Ⅰ~Ⅴ共5个级别。以不同绿地类型的服务等级范围为权重,对其进行叠加,得到整个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等级范围(图1)。一级、二级生态服务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中部顺峰山麓和西部城中心区区,其中一级服务区面积1338hm2,占总面积的16.6%;二级服务区面积3347hm2,占总面积的41.6%。三级服务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区,面积2037hm2,占服务区总面积的25%。Ⅲ、Ⅴ类服务区主要分布于边界地区,并以水域等较难进入的地区为主,其中Ⅳ类服务区1027hm2,占12.8%,Ⅲ类服务区297hm2,占3.7%。


1.4绿地系统承载力分析
        街区单元是城市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单位的绿地可达性和服务功能可通过社区单位的人口密度进行评价,从而明确社区单位的空间分布,为绿地斑块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以社区人口密度和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范围相叠加,得出绿地系统服务人口(表2)。本研究地区人口主要为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处于Ⅰ、Ⅱ、Ⅲ级服务区内的人口分别是10.4,19.6,14.3万人。因为研究区域的绿地面积大,交通便利,所以绿地基本处于空间可达范围内。Ⅰ、Ⅱ级服务区域的人口是94.0%,即社区人口基本处于绿地服务区域内,基本达到“500m见绿”的目标。紧密联系小区基本处于绿地服务人口密集区,Ⅰ级服务人口密度为322人·hm-2。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能否有效利用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绿化系统的承载力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人均绿地假设为基础,计算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层次服务区的人口密度,并与绿地系统服务人口进行比较,分析绿地服务人口是否超过其服务人口承载能力。根据调查,每个城市居民都应该拥有30-40平方米的绿地来平衡他们对氧气的需求。WHO建议大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绿地在40-60平方米之间。按照人均绿地面积35m2的标准,Ⅰ级地区的适宜人口密度为235人·hm-2,而其他一级地区的人口密度则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因此,生态服务功能也就得到了计算。研究区总适宜人口182,000人,其中Ⅰ、Ⅱ级区内
适宜人口分别为7.6万人和9.2万人,Ⅲ级区适宜人口1.2万人,处于Ⅲ级生态服务功能等级以上的人口18.1万人,占99.5%。
2.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
        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对人类活动的自然因素,如气温、降水、海拔、土地覆盖类型等,城市扩张、交通网络密度、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布局等因素,都有相关研究。通过对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顺德市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
(1)顺德大部分地区为河流冲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地势西北略高,海拔约2米,东南略低,海拔约0.7米,分布着几处分散的小山。顺德四面岭环列,最高的山西部是龙江镇的锦屏山,其次是东南部的顺峰山。平原区域作为建筑用地较于其他地区成本低,建设难度小,因此位于顺德中心区的土地多用于建设及商业用地。这样导致了人口密集区域的绿化覆盖率较低,这也是这部分地区生态承载力较低的直接原因。
(2)顺德市区的发展始于一级地区,一级、二级地区人类活动干扰时间长、强度大,建设用地资源不足,导致这些地区城市建设向城市边缘扩展,形成相对集中的林地资源斑块,部分林地被改造为城市公园和居住用地。因而,公园绿地相对集中,人为干扰少,是生态承载能力较高的原因。
(3)住宅小区的建设是通过房地产开发来实现的,其过程必然会对土壤、植被造成破坏,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升高,高密度建筑物和居住人口产生大量的CO2、污染物和热岛效应,一方面使绿地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受到损耗,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生态承载力的产出,二级地区面积虽然服务面积较大,但整体承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4)植被生态效应受城市规划和新型城市化的影响。城中心区区开发强度高,建筑密度大,交通发达,基础设施集约,人口密度大,人居环境强度高,在此过程中,植被生态效应受到破坏,生态承载力低,而城市边缘的自然山体、森林作为城市发展的天然屏障,是顺德市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内低外高”的圈层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顺德中心绿地系统承载力低是地域差异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同时也会是中国同等级城市中心区区的普遍结果。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绿地系统为例,对城中心区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的建设带来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晓旭,颜长珍.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环境学报,2019(5):441-452.
[2]杨俊,鲍雅君,金翠,等.大连城市绿地可达性对房价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8(12):1952-1960.
[3]郑宇,李玲玲,陈玉洁,等.“公园城市”视角下伦敦城市绿地建设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网络首发).DOI:10.19830/j.upi.2019.498.
[4]苏泳娴,黄光庆,陈修治,等.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23):302-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