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9期(下)   作者:卫青春
[导读] 建设海绵城市,必须依托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及管理平台
        卫青春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210006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必须依托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及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机制的整体性和系统化特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充分关注城市内涝的相关问题,打造人工生态海绵体和改造天然海绵体,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让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切实提升,让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
        关键词:空间治理;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引言
        通过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可以实现城市水问题的系统化管理,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求。建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需要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作为重点,结合生态系统性和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让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本文针对海绵城市规划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水资源问题在海绵城市规划体系之中的整合,在把握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升天然海绵体保护工作的质量,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依据,让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以自然发展为前提,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支撑下推动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让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自由涵水和出水,在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让雨水得到积存,促进雨水的净化,让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切实提升,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是将生态化和分散化模式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打造完善的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以实现对于雨水的高效利用。而海绵城市规划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
        3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3.1城市规划因地制宜
        由于各城市情况不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多用于解决城市内水资源紧张问题,然而各个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所走的建设规划道路也不相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针对城市特色的水资源体系。发挥城市优势,杜绝照搬照套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
        3.2城市建设规范原则
        建造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规范设计,保证工程质量。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防护措施,虽花费的资金不低,但取得的效果极好。设计建造过程中既要重视整体设计又要保证居民能正常生活, 维护居民生存环境。建设过程中结合费用与整体花费的现状, 合理使用资金, 防止出现因资金问题带来一系列恶劣影响和相关问题。
        2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是一种系统化的体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背景的一种创新化理念,是一种具有法定价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可以在城市发展策略、管控指标、城市空间和统筹协调等多项内容中得到充分彰显。各类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分为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纯新增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只选取和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相关的内容,更多的是将其理念融人规划之中,对原有内容进行优化。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让海绵城市理念植根于城市国土总体空间规划部署之中,并将其视作城市发展战略,打造系统化的空间治理模型,以构建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3海绵城市规划技术
        3.1雨洪模拟技术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是海绵城市规划及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核心技术。由于城市地标通常具有很大的面积,不同地标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用地类型也十分复杂, 且产汇流类型和过程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雨洪模拟系统具有必要性。需要以 HIMSW 分布式模拟系统为前提,打造系统化的城市雨洪模型, 并融入产物模块、地表产流模块、三维水动力学模型等多项内容。建设系统化的城市雨洪系统,需要以自然产汇流特征为依据,结合海绵城市规划的总体需求,在用地类型的基础上实施最小计算单元建设,以实现对于河道回流形式、不同类型土地产流形式及坡面汇流形式的细化探索。通过城市雨洪模拟系统,可以为海绵城市规划提供完善的技术工具和具体的设计措施,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拓扑关系,可以充分运用雨洪模拟系统与城市环境的分布特点相契合;第二,对于产流及产污过程的模拟,利用城市雨洪模拟模型,借助降水—入渗公式进行产流的计算;第三,对于耦合官网河道的模拟,利用城市雨洪模型,实现对海绵城市规划进程中汇流方向及河道走向的明确。
        3.2 LID 措施优化技术
        在实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以LID 措施为依托, 借助源头消减模式,充分运用中途转输方式,结合渗透、净化、滞留、用排等多项技术,促进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让径流雨水的调蓄能力和渗透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争取实现高效排放和净化,让海绵城市的功能得到切实完善。可以将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当作主要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施,利用 LID 措施,让地表的产流量得到降低, 以实现对于年径流控制率的有效控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块产流量外排的风险。
        4海绵城市规划路径
        4.1关注天然海绵体建设
        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以城市天然海绵体保护为前提,关注周边森林及湖泊资源的建设,以实现对于污水的净化和对于河水流量的有效调节,让自然资源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恢复并保护天然海绵体:首先,可以运用法治手段划分出禁建区和禁建区域,以划定出绿线和蓝线的具体范畴,让天然海绵体的调节能力和吞吐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其次,可以有效修复自然生态,借助水植物培育及生态砌岸等手段,实现自然生态修复;最后,建设生态走廊,通过这一手段,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充分运用河流和植物等生态,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构建系统化的海绵体系,以实现对于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4.2打造仿生态人工海绵体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需要以人工海绵体建设方法为依据,充分发挥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打造系统化的人工仿生态海绵体。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人工建设的方法,打造具有良好雨水存储和渗透能力的设施体系,并将其进行高效结合,以促进基础设施和天然海绵体的整合,打造人工仿生态海绵体。通过仿生态人工海绵体建设,可以有效推动生态城市进步,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建设绿色建筑,并针对建筑物实施绿色设计,需要以人工仿生态海绵体为主要原料,借助水分离技术,让灰水可以得到二次利用,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通过绿色建筑屋顶和透水屋顶的建设,让雨水资源可以得到净化处理, 并将雨水作为生活用水,从而有效利用水资源;其次, 市政水循环利用,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可以针对市政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提升雨水收集的质量, 让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同时,还可以建设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地面,让广场地面的透水性能得到充分提升。此外, 也可以在停车场中进行再生水专用通道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水循环系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和应用。
        4.3优化生态海绵体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如果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数量较少,可以通过人工建设和改造的形式,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和绿地,以实现对于地下水和蓄洪排涝的良好补充。可以运用如下手段进行城市海绵体建设:首先,园林绿地建设。由于人工园林和绿地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排污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城市人工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的雨水蓄积作用,以促进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提升; 其次,打造规模化的城市水系,借助对于大型水网生态建设工程的改造和优化,进行江湖生态模式建设,让城市自然水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最后,需要积极优化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式,借助对传统工业和城市居民建设模式的创新,让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局得到优化和改善, 通过下沉式绿地建设,以旧有的建筑面积和成本为前提, 让城市绿地的外排雨水量得到切实降低,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此外,还可以让 LID 措施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以促进绿色生态效益提升,借助下凹式和滞留塘等模式, 促进绿地景观和雨水设施的有效整合,让绿地的透水面积得到切实提升,通过区域水循环作用,让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4.4雨水洪水管理技术
        城市内部水生态合理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通过城市内湿地、绿化等设施进行洪水防治,合理管理雨水排放。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内各个湿地系统进行整合规划,同时保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生存环境不会遭到破坏,改善城市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双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注重湿地系统净水功能,合理利用地下雨水回水,实现地下水良性循环。
        4.5道路规划完善
        工业化发展不断向前,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水污染为各类污染中最为显著,为解决城市洪水问题减轻污染压力, 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促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道路在城市水径中占比较多,是造成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交通物流行业要求逐渐提高,城市规划应在确保交通正常运行下进行,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采取凹式绿化带建设,通过绿化将雨水排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绿化带的合理运用不会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直接将雨水汇入地下,合理利用城市内水系统进行水质提升,增加雨水循环使用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聚集度不断提升,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持续增加,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城市地区承载了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水土资源管理的不平衡,且相关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不完善,造成了水体黑臭、内涝灾害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曾坚,丁锶湲.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J].城市规划,2020,44(11):30-37.
        [2]李柯.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场地雨洪规划设计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张辰,陈涛,吕永鹏,冯文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控体系研究[J].城乡规划,2019(02):7-1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