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茵
广州市奥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4000
摘 要:根据城市社会救助工作要求,在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应分析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结合流程与工作内容进行完善,不断强化流线设置与功能组合,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做到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城市救助站人性化、专业化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城市救助站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进行探讨,分析了研究的实际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救助站;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前 言:
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实施救助管理办法及其细则,各地相继建立救助保护中心及街头服务点、社区服务点,且将庇护工作也纳入了工作范围。城市社会救助建筑必须方便管理与资源共享,形成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建筑群体,实现由封闭式管理模式向服务性模式的转变,因此应不断提高救助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水平,以此使地区社会服务形式进一步完善。
1 城市救助站的作用及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意义
1.1城市救助站的作用
救助站是由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基本条件的住处及医院救治,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社会秩序,提高城市社会服务质量,为后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某市的流浪人群和精神流浪人群救援过程中,政府根据当前地区需求设立了紧急救助站,所有符合要求的群众均可联系救助站享受应有的社会服务,该体系稳定地区的社会治安。城市救助站现已成为各城市首要完善的公益性项目,要求在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凸显社会关怀,且必须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进行深入与完善,保证其能够在城市发展中凸显自身作用。
1.2空间组合设计的意义
救助站作为较少见的项目类型,群众对其印象也大多停留在“铁丝网”建筑,可救助站并不是监狱或劳教场所,虽然有一定的管控功能,但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性、帮助人民群众,因此在空间组合设计中需要凸显人性化理念。作为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关键性措施,可以将救助站理解为暂时庇护危险的缓冲地带,设计中应以“心理稳定、情绪恢复”为主要方向,满足受助人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帮助其摆脱昔日的颓废与无奈并建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同时空间设计中应提供基本保障需要,营造出一个避风港湾的氛围,但由于受资金及条件的限制,需要尽量采用相对经济的材料和施工手段,从而使空间组合设计工作更加完善。
2 城市救助站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对受助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包括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考虑受助者的心理、生理等因素,创造多样化的室外空间环境,减少建筑构件或构筑物带给受助者的监禁感,要求在设计汇总灵活布置各种互动设施,通过设计使救助感受更加亲切,促进受助者与社会工作者的交流,发挥城市救助站的根本作用。例如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受助者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男性、女性及老弱病残进行细致划分,不同空间的设计形式进行区分,如女性区域考虑植株配置、室内墙面肌理等方面丰富感官体验,在救助中保持身心愉悦,避免出现过激行为。而救助站场地的围墙和防护栏也进行了改变,不能在组合空间设计中利用“铁丝网监狱”的形式,要采用尺度宜人的深色陶土砖贴面,防护栏需要编织成有韵律的花格窗,入口可以设计成小巧活泼的月亮门,以此充分体现救助的人性化关怀[1]。
2.2场地复合设计原则
场地功能的复合运用也是当前救助站设计的首要目标,要求场地内能够停放消防车、救护车等基础设备,如建筑室外场地较为紧张时可通过复合设计的方式提高用地效率。在符合设计中可以将消防水池与景观连接运用,及景观水池可作为消防水池使用,露天活动场所则可以复合利用为交流场地或会议场地,也可以在场地周边设置基础停车场,使空间能够被有效利用。
屋顶平台空间复合设计可布置花坛、阳光房及休憩座椅,但周边需要设计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免在休憩中发生意外风险问题;室内活动场所复合运用可搭设剧场,组织救助群众进行娱乐活动,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对受助者的心理康复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受助者之间或受助者与工作人员的交流[2]。
3 城市救助站内部空间的平面布局与组合形式
3.1救助站的平面布局
救助站的平面功能需要划分,如医疗用房需要在平面布局中加大关注力度,要求用最小的空间囊括最多的功能,医生护士的办公室可在同一空间内,诊疗室可设置在观察室的隔壁,不仅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且可以为诊疗提供便利性。同时设计中也需要为受助群众提供基础休闲娱乐空间,如音乐室、图书室等,并加设心理咨询辅导室:在警卫室设计中可联通物管理用房、设备用房、储藏室,进一步节省救助站的整体空间,使其能够符合建设要求[3]。
3.2救助站的空间结构
救助站内人员主要包括救助对象、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将受助人员活动区域进行一定的分隔,区分使用上的先后次序,需要在满足被救助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基础社会保障服务。一般情况下救助站选址位于城市郊区,平面功能配置较为全面,中小型救助站选址较为灵活,可减少或取消部分对应的功能空间配置。
3.3救助站的组合形式
救助站住宿单元一般为3.9~4m开间,房间层高3.6~6.9m,安排2~3人住宿;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住宿单元可以拼接形成大房间,安排6~8名儿童住宿,中大型救助站住宿区可以采用中廊式布局,辅助空间安排在另一侧,改善受助者对建筑环境的心理感受。公共空间使用与视觉上的联系需要进一步强化,可设置共享大厅组织交通,促进受助人员多种交流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可在此空间分时段组织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4 城市救助站内部空间的组合设计策略
4.1道路及围护设计
在室外环境功能设置与空间布局方面,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防伤害设计、无障碍设计、安全疏散设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便于受助者识别与记忆。道路系统应避免人车混行,基地围墙应具有一定的通透性,避免全封闭围墙以减少场地的封闭感,边界可以采取围墙与绿化、水体结合的形式,通行则可以采用柱廊形式,满足各年龄层使用人群以及残障人士需求。
4.2室外场地设计
小型活动场地应选择运动强度较小的项目,以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身体撞击,老年受助人员活动场地应设置健身设施,适应老人强身活动和娱乐消遣,同时力求靠近老年受助者居住空间;未成年受助人员活动场地的位置应紧邻居住空间或有直接而不受干扰的通道,与机动车道保持一定距离[4]。
4.3绿化景观设计
布局中的绿色植物需选择无刺、无毒、无刺激性气味的品种,以景观绿化缓解受助者情绪,也可以在室外活动场地四周局部种植高大乔木,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密度与层次,且利用喷泉的水声可以起到掩蔽噪声的作用,对受助人员的心理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在光照充足的活动场地可以布置种植园地、玻璃温室等,室外活动场地配备设施要求无裸露电线和危险悬垂物,提高场地安全性。
结束语:
救助建筑设计也更加人性化与重视受助者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受,建筑空间组合设计需要考虑其中的差异性,在功能设置上增加更多的社会工作空间,从而保证城市救助站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杰,黄跃昊.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 甘肃科技,2019,35(17):133-135.
[2]王斌斌.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与户型配置[J]. 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11):45-46.
[3]薛玉波,余郁,熊文,等. 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空间效应与关键构造设计方法研究[J]. 公路工程,2020,45(6):124-133.
[4]赵晓星. 空间组合及户型配置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住宅,2019,26(1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