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李志远
[导读] 海绵城市可指导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李志远
        21090419850616****  276000
        
摘要:海绵城市可指导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对于水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海绵城市概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给排水设计;海绵城市;理念渗透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自然生态排水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当前出现了雨水污染、雨水径流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降低了雨水利用率,而且对部分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导致本就水资源短缺的城市生活用水变得更加紧张。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给排水设计重视,以市政给排水设计作为首要改造对象,尝试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进。
1 海绵城市概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维持良好的水循环是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水循环可在生态循环中作为动力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可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推动氧气再生成。良好的水循环是确保生态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为了提升道路的安全性、稳定性、耐用性,降低施工成本,满足行车要求,须确保路基的稳定、路面的平整。积水会导致路面受损,降低路基的强度,为道路安全埋下隐患,城市道路给排水系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硬质化道路持续增多,城市中裸土面积越来越少,导致积水难以排放,影响了水循环的正常进行,雨季时雨水的聚集会造成城市内涝。将海绵城市概念与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相结合,可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的概念开展科学有效的市政给排水设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2.1 防涝原则
虽然我国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但是城市中还有一些老旧排水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产生了地面积水和洪涝等问题,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能力,所以在排水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遵循防涝原则,有效预防洪涝发生。合理的排水设计不仅可以预防洪涝发生,还可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回收,避免水资源浪费。循环利用水资源也是保护生态坏境的重要内容。
2.2 尊重自然原则
环境建设是重要环节,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是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在这一基础上,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在此前提下再完善设计。尊重自然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设计人员在对排水系统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设计方案,设计理念应该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为城市生态平衡奠定良好基础。
2.3?节约原则
节约是我国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需要遵循节约原则并对系统进行优化,不能对原有管路进行修改,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3.1 人行道设计
在进行人行道设计时,通常采用的道路都是硬质路面。硬质路面的通透性相对比较低,所以会导致雨水在路面中大量聚集,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路面还会出现结冰情况,这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对路面进行设计,可以提高路面通透性,保障雨水的及时疏通。疏通雨水过程中,可以让雨水及时进入地下,确保水循环利用。行车道设计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

车行道很难长期维修,所以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地表下铺设非透水性材料,最大程度上减少雨水对路面的冲刷,降低路基损伤,有效提高排水系统运行质量。
3.2 车行道设计
目前,大多数城市道路的施工材料吸水性较差,排水系统建设不够合理。一旦雨水较大,极易产生城市内涝,甚至会出现城市倒灌等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车行道不同于人行道,雨天路面湿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并且积水过多容易导致车辆发生熄火故障,进而导致交通瘫痪。因此,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车行道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包括城市的地形、气候等,选择渗水性较强的环保材料。例如,车行道的垫层应使用透水性较强的水泥混凝土,可以快速吸收雨水;还可以在施工时增设一层防水沥青,保障雨水顺着道路的斜坡流入下水道,不会在路面形成积水。另外,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对于吸收雨水、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车行道的排水设施可以有效维护车辆的安全行驶,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全新的规划,保障城市排水系统可不受外力干扰,在暴雨季节正常运行。还要根据城市的气候和排水量进行测试,确保排水系统的承载力。排水系统还要对雨水资源进行回收,经过收集、过滤、净化等环节,将雨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3.3 绿化带设计
(1)绿化带应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配合渗水路面收集地上的雨水。绿化带应位于路面下,距离路面的高度应在17cm左右,雨水口分布必须均匀。(2)绿化带应起到过滤雨水的作用,确保雨水具有清洁度。在铺设绿化带时,可先铺设种植土,再覆盖上一层砂石,最后下放渗透管,可过滤雨水,使雨水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3)绿化带应起到减缓雨水排放速度的作用,使雨水回流至地下。
3.4 与城市绿地的衔接
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设计人员须认识到市政道路与城市绿地间的联系。城市绿地可起到分流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地形式包括下沉式绿地、草沟等,根据地形的不同,绿地与道路的连接方式存在差异。(1)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须加强基础设施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储存雨水、利用雨水的功能,上述功能可通过科学放置排水管道实现。(2)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须加强基础设施排放雨水、避免雨水堆积的功能,可借助雨水的截污净化技术实现上述目标。(3)对雨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先净化雨水、治理污染,借助绿化带或草沟可较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绿地、饲养家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5 结构内部排水设计
结构内部排水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路面宽度。路面宽度不仅和排水结构有很大关系,对排水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排水设计过程中,路面宽度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对排水系统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如果路面的宽度比较大,可以在路面两边进行雨水口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小雨水在地面的停留时间。还可以在路面进行集水井口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排水效率,降低对路面的不利冲击。市政部门需要对排水设计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制定合理措施。比较典型的是提高混凝土材质,这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裂缝发生,扩大路面排水面积。排水过程中,可以将雨水引入路两旁,最大程度上降低雨水对路面的冲击。设计人员需要对路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对路面结构、路面坡度进行有效设计,提高路面排水效率,保障排水系统质量。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中的应用的提高和改善需要市政进行全面的规范和完善,市政排水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已经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题之一,这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只有坚持以优质管理谋求发展,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中的应用上升到评估和现代市政理念的层次上来认识,才能不断开发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恒涛.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6):162-163.
[2]周怀恩,程金钊.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1):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