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涛
鹤峰县国土资源局邬阳国土资源所 湖北鹤峰445800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广大群众对农村地区村庄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普遍认识,事关农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文章在梳理我国村庄规划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多规合一”的规划技术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约束,总结新时代村庄规划的内涵,剖析当前村庄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在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实践中,从全域控制、村庄建设两个维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村庄规划方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体系;乡村振兴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在城镇属性日益增强、城乡差距日趋扩大的背景下,城镇对乡村地区过度的虹吸作用是乡村发展动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的乡村体系规划有助于整合广大乡村区域发展资源,避免村庄无序发展。本文从改革的角度,解读不同规划视角下的乡村系统规划,并结合政策背景和现实矛盾,首先明确乡村体系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其次,将乡村体系规划纳入乡村体系规划,以促进村庄四项基本功能的发展;最后,将乡村建设纳入到乡村体系规划中。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既是法定规划又是详细规划,地位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针对乡村建设,而且还应在区外村域开展各种建设活动。它的编制范围为村域的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位编制。作为详细规划的村庄规划,必须由上而下,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有机结合,指导工程的实施,真正做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村规划
(1)县(乡)国土总体规划阶段,结合土地用途管制,宏观控制和指导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乡村地区,统筹安排县域层面的村庄布局;
(2)在详细规划阶段,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其中包括土地使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的实用规划。所以,乡村规划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规划要结合实际、有效地实施,而不是系统性的整体性规划,而是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弹性规划。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探讨
3.1空间与社会“互嵌”的乡村空间模型
在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要素被划分为实践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表征的空间,分别对其自身、生产过程和空间所形塑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阐释。所以,空间就是治理发生的领域,界定了治理发生的边界,例如宏观的国家治理、流域治理、区域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街头治理等。与此同时,空间的生产成为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和公共品的供给,达到治理目的。再者,生产的空间又会对社会产生反作用,而空间所表现出的权力、价值、利益,则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从管理角度看空间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而且包含了空间的生产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因而具有治理功能。在治理空间方面,一方面要构建更加和谐、适宜居住的物质空间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塑治理功能重塑空间,完善社会治理。
3.2公众参与、上下结合、共同缔造
农村的性质决定了其规划与建设要以村民为主体,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规划落地问题,才能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为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村组织培训座谈,邀请专家到现场讲课,组织村民学习座谈,交流思想,通过现场体验,帮助村民认识到方向,激发热情,从思想上逐渐转变观念。
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公众号和微信群,发布乡村信息,邀请本村外出打工青年,关注村内建设,引导村民讨论发展意愿,共同协商问题解决办法。在村组织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专项责任小组、村委委员会为辅的组织机制下,各司其职,共治共管,并安排驻村人员,征求村民意见,反馈给规划团队,共同缔造美好村庄与和谐社会。
3.3建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1)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评”内容,客观有效地认识村庄的自然本底条件;
(2)通过对村庄各项指标进行“体检”分析处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村庄发展的潜在风险;
(3)提供村庄发展变迁的客观记录,是村庄发展纠偏的有力证据;
(4)可以极大地补充国土空间规划图表数据库。在农村体系规划中,除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外,还包括交通区位、交通条件、人口规模、传统风貌、产业发展、产值变化、人才与人口吸引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等。以双评价结果为基础的村庄开发保护评价体系。双评在农村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基础功能是指国土空间宜居度、自然条件对结果直接反应的客观情况。农村格局优化、农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风险分析与防治、乡村发展潜力分析与防治、乡村发展潜力分析与发展情景模拟等非基础性功能。此外,在双评价的基础上,还可探索出双评价+农村文化、双评价+农村经济、双评价+乡村保护等分析决策模式。双评既是一个认识乡村本底条件的工具,又可以作为不同专业乡村建设目标的统一口径。农村发展变迁的记录与反馈纠偏评价系统。先将农村空间划分为重点发展型、重点保护型、其他类型三种类型空间,然后再建立与农村生态保护、产业与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土地价值、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活力等三类发展目标相联系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乡村建设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对乡村建设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乡村建设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乡村建设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乡村建设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3.4划定村域“三生”空间的管控边界和用途分区
运用“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新方法,统一工作底图,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优先的原则,结合上位规划的管控要求,对村域国土空间实施分区分类管控,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底线思维、保护优先原则、生态保护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刚性控制。与此同时,还要划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用地布局,明确主导功能和用途分区,在建设空间上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控方式,合理引导乡村各项建设活动;在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上采用“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理方式,实现农村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双引擎推动下,乡村类规划研究和实践应抓住历史机遇,除了规划视角外,还要从社会、历史、经济、农业、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乡村的主体性,深刻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联合多学科联合,避免“全能规划师”的认识;技术操作上,摒弃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操作方式,摒弃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操作方式,摒弃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操作方式,摒弃单纯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操作方式,摒弃以往单纯单纯的城市规划理论,在当前的推动下,农村类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应抓住历史机遇,在规划视角之外,避免从社会、历史、经济、农业、文化等角度去认识农村的主体性,并结合多学科,避免“全能规划师”的认识;在技术操作上,摒弃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做法,摒弃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理论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张灵芝,曾毓隽.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与探究[J].城市建筑,2019,16(19):136-139.
[2]袁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8):17.
[3]王慧琪.浅谈新时代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