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1期   作者:杨占秋
[导读] 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可以很好地丰富城市自然景观,
        杨占秋
        北京清美道合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可以很好地丰富城市自然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海绵城市具有很好的雨水存蓄功能,通过对雨水的调蓄,为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充沛的灌溉水资源,对于风景园林规划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分析其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表现[1]。
        关键词:海绵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现实应用
        引言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海绵城市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城市建设当中,并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在园林建设当中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有效的应用,会使其雨水疏导能力、水体净化能力、蓄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不仅能够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加以治理和改善,还能够提高城市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极端天气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有必要针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2]。
        1海绵城市理论简介及发展历程
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雨水管理新概念,是指提升城市的雨水存储和利用能力,提升城市雨水循环能力,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的城市雨水循环系统。我们所说的“海绵城市”是由城市雨水和水系统的问题切入,以城市雨水管理为核心,实则是我国过去几十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探索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提升,也是对祖国未来建设的美好遐想。海绵城市理论在20世纪中后期被提出,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概述较多。我国的海绵城市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城市中由于地表大部分被硬化等因素,造成雨水不能实现自然渗入地下的弊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吸水、能排水,让雨水在城市中按照人的意愿能存、能放,存放自如。关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这些文件既有政策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对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具体操作都做出了明确翔实的规定,可见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也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力度大,发展快,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数量和建设面积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
        2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当前阶段,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安全性原则。要求相关单位在对所在区域进行全面的勘查,明确掌握降水特点及水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内涝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要求,在保证周围居民及建筑安全的情况下,实施相关建设活动。
        2.2生态化原则
在园林建设中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应用,需要对生态化原则保持高度的重视。由于海绵城市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所以,在利用这种理念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环境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确保生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以此来保证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设施建设能够更加科学、环保,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尤其是针对那些容易出现雨水径流或者是雨水系统较为老化的区域,除了要对生态化原则加以落实以外,还要对相关雨水设施以及保护系统加强建设与完善,以此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2.3合理优化原则
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需要相关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以前,对现场进行充分的考察,根据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对城市雨水、雨水径流以及雨水管渠系统进行协调的应用,除了要将绿色设施与源头减排、灰色设施有效结合以外,还要在末端做好调节工作。在对城市水资源开发状况、现有水设施情况以及各个水循环工序进行充分考虑的同时,争取在不破坏原有排水系统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因素的有效应用,实现园林建设的合理规划,以此来保证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3.1保护生态园林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善地表环境,提升水资源循环能力,为城市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好地生长环境。通过对雨水的存续和再利用,为现有园林景观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资源。海绵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好地建设规划方案,为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好地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宣传,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对风景园林的保护意识提升,为风景园林的维护提供了更好地人文环境。常州市是全国首批绿色建造试点城市,是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对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十分重视,坚持贯彻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率先在全省建立绿色考核机制、推出“环保+”模式,在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生态绿城建设成效明显。
        3.2园林绿带
想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园林绿化设计必须具备在展现园林绿化美观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对雨水径流的调蓄作用。在综合实际面积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设计下凹式的园林绿带利用生物滞留的作用,使横坡方向的雨水无法汇集在一起,进而满足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绿化设计要求。在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园林绿带宽度的设计,需要结合道路宽度而定。封闭式种植主要是用于对雨水的存储,开敞式种植主要是用于对雨水的排放。针对不同的园林绿带设计可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因此,园林绿带的设计必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3.3对园林景观进行合理的设置
第一,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推动绿色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结合应用。为了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应该对源头分散控制的方法进行应用,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对用于生态调蓄的方法及设施进行灵活的应用,确保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与此同时,要将径流系数以及水量外排系数作为建设标准,对相关设施加强建设与完善,在提高各项设施及雨水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原来的景观效果。例如,在使用透水铺装、植草沟、蓄水池等方式进行生态湿地及雨水花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应该通过分布式雨水网络的建设,在减少雨水径流的同时,达到蓄水及防洪的目的,使雨水系统的压力有效降低。这样不仅能够推动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落实,还能提高园林景观的多样性特征,使园林建设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第二,在建设园林景观时,还需要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基础对景观植物加强结合。我们知道,土壤和植被对于雨水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是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进行园林建设以前,还需要对所在区域的土壤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多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和优化,利用土壤将雨水径流量有效减少,并达到补充城市地下水的目的。而通过土壤及植被对雨水进行吸收和过滤,能够对径流污染进行有效的净化,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结语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压力较大。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排水、积水洪涝、污水防治、风景园林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宣传推广海绵化建设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海绵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强大助力[3]。
        参考文献
[1]魏巍,白杨,王忠杰,等.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以西咸新区沣河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z1):28-33.
[2]陶卉.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J].写真地理,2021(12):38.
[3]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6):129-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