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水城区国土空间开发目标格局及发展战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11期   作者:陈 平
[导读] 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进行严格管控。
        陈 平
        六盘水市水城区自然资源局  六盘水水城 553600
        摘  要: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进行严格管控。科学配置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合理引导要素功能的差序集聚,推动形成产城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城乡体系组织布局集约有效、生态保护与生态普惠协调互促的国土空间开发与资源利用格局,优化开发格局。
        关键词:国土空间 开发目标 战略研究
1、水城区国土空间开发基础
        水城区全境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之梯级状大斜坡地带,西北向构造带自西北入境斜贯全境构成了“三高两低”、谷岭相间的地势骨架。境内东北、西北地区切割较浅,地势较为开阔;西南、东南地区切割剧烈,山峦层叠,相对高差多在300-700米之间,局部地段超过千米。平坝少、相对高差大,境内海拔分布区间集中在1400-19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在西北部二塘乡韭菜坪梁子主峰(2900.3米),第二高峰在西南部兰花乡之牛棚梁子主峰(2861米),最低处在东南部肖坪乡北盘江河谷(635米)。作为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68%的典型高原山区,水城区在北盘江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下呈现地表破碎、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的特征,中部有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并且平坝数量少、规模小,全区500亩以上的坝区仅5个,总面积仅为2.19km2。
        水城区地处气象学中的“云贵准静止峰”分布地带,紫外线辐射适中,全年200余天凉爽舒适。近30年累计观测数据显示,水城区夏季平均气温显著低于西南华南地区主要城市,避暑气候条件明显好于贵州省其他地区。空间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丰富的森林植被提供了富足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13090个/cm3,是名副其实的“无夏大氧吧”、“天然大空调”。
        水城区的水文条件较为复杂。除了南部过境的北盘江干流外,其余支流和溪沟多属雨源性河流,天然降水经断层、裂缝补给地下水,且埋藏较深。碳酸盐岩类集中分布区多有落水洞、地下河、小面积山塘或季节性水淹地分布。由于河流多深居峡谷,水低地高和远离城乡居民点造成水资源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利用条件不佳,高垦殖率和大面积坡耕地导致雨季水土流失问题的普遍发生。

        2、水城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问题与风险
        水城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较低。2020年全区土地总面积304070.4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总286441.58公顷,占比达94.2%;建设用地面积14334.61公顷,占比4.73%。农用地中,耕地63419.64公顷,占总面积的20.86%;园地18448.61公顷,占总面积的6.07%;林地169720.65公顷,占总面积的55.82%;草地11892.37公顷,占总面积的3.91%;其他农用地22960.31公顷,占总面积的7.55%。非农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9959.96公顷,占总面积的3.28%;交通运输用地3135.12公顷,占总面积的1.03%;水利设施用地90.12公顷,占总面积的0.03%;其他建设用地1149.41公顷,占总面积的0.38%;水域面积1967.72公顷,占总面积的0.65%;其他土地1326.58公顷,占总面积的0.44%[1]。
        农业空间保护压力较大。受行政区划调整、退耕还林工程、城镇建设等因素影响,耕地面积在水城国土总面积中的比重从28.41%下降至20.86%,现状面积比2020年规划目标少15580公顷。基本农田存在较大缺口,比2020年规划目标少31728公顷,刨除可工程恢复、即可恢复、基本农田储备区等用地补充后仍缺口25126公顷。耕地质量受自然约束强,坡耕地比例高,15°以上耕地占近三分之二(表12),平均耕地质量级别为12,石漠化、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连片度不高,耕地保护面临破碎化风险。2019年耕地亩产200公斤,比全市亩均产量低10%。
        城乡空间呈扩张趋势。2010年至2020年期间,水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从113.82km2上升至143.35km2,较基期增长了25.9%。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面积99.60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28%,较基期增长了15.89%;交通运输用地增长17.37%。


        水城区的现状呈“一核两轴”的城镇空间格局,其中一核为中心城区,两轴为依托杭瑞、都香等高速公路、G356、G246等形成毕水盘、六水威两条发展走廊(图22-1)。受地形资源条件制约,水城中心城区“偏中心”特征明显,位于辖区边缘,境内经济与公共服务辐射范围比较受限。就乡镇而言,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的乡镇1个,1万人的乡镇2个,5000人到1万人的乡镇5个,其余13个城镇人口规模均在5000人以下,城镇人口规模不足2000人的乡镇5个。
        3、水城区国土空间优化与发展策略
        3.1开发格局优化调整原则
        生态优先,三线框底。严守自然资源保护底线,将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进行严格管控;优先保障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建设一体化格局。
        区域统筹,集约有序。立足双评价与三区三线划定结果,立足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研判区域竞合关系与国土空间拓展诉求,科学预测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集聚潜力,科学配置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合理引导要素功能的差序集聚,推动形成产城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城乡体系组织布局集约有效、生态保护与生态普惠协调互促的国土空间开发与资源利用格局[2]。
        点面结合,防范风险。在强调全局国土空间开发的功能组织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注重风险防控,精准识别、有效防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盲点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推动构筑稳定、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2开发格局优化目标方向
        生态保护-修复-内涵挖掘-生态普惠一体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用特色生态资源,充分挖掘生态元素内涵,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良性互促;完善生态补偿与转移支付机制。耕地保护—农产提升—绿色融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坡耕地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技术提升,探索完善“建管并重”的骨干农田水利设施跨区域协作机制。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支撑与普惠水平。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与绿色融合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增存并举,引导人口、要素与经济活动高效集聚。盘活低效用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心城区,以城镇体系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主骨架,优化城镇职能体系与城镇村等级体系,完善农业人口城镇化配套服务机制,引导人口与优势资源要素有序集聚,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与水平,促进形成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城乡统筹、宜居宜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形成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发展格局[3]。
        3.3开发格局优化策略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开放、高品质的绿色发展基底。优化绿色生态廊道体系,构建全域生态安全保护格局;钟山-水城缓冲地带构建绿地、绿廊、水系等自然、半自然,人工多功能绿地和开放空间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打造以特色山地公园为主的城区绿地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因地制宜打造山地特色农旅发展与生态带。依托北盘江沿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生产示范的农旅一体示范点,推动城区、园区、景区、村域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景观风貌的协同提升;依托中心城区推动城乡结合地带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与融资机制创新;依托“8+1”农业产业园,筑牢“种植业七特七快、养殖业三大三小”的现代农业体系的空间基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强化特色优势作物,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创新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与平台搭
建。
        4、结束语
        保障生态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进行严格管控,科学配置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推动形成产城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城乡体系组织布局集约有效、生态保护与生态普惠协调互促的国土空间开发与资源利用格局,更有利于优化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

[1]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规划编制信息化转型思考[J]. 周晓然.??规划师.?2020(18)
[2]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J]. 顾朝林,曹根榕.??北京规划建设.?2019(04)
[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改革逻辑及其规划响应路径[J]. 张晓玲,吕晓.??自然资源学报.?20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