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54
摘 要:实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基本的国策,特别是对于矿山资源在进行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环境的关注,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加强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并通过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修复。本文主要阐述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等内容,希望能够对矿山的生态化开采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修复
矿产资源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矿产开发对于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时间的积累,生态环境问题不但会影响到矿区周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制约。虽然我国近些年加强了矿山开采的规范化治理,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改善,但是相应的法规以及监管不足,造成某些矿山还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矿山生产以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所以要通过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修复,确保矿山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1.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形式
1.1崩塌滑坡
崩塌滑坡属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是矿山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塌主要分为岩质崩塌与土质崩塌等两大类。采矿作业对矿区原山体造成破坏,产生高度大、坡度陡的边坡,一些岩体甚至悬空,部分山体地质开裂。在现代矿产资源开发中,采用崩落法进行采矿,保护措施处理不当,若遇暴雨来袭,极易发生山体崩塌事故。
1.2泥石流
引发泥石流灾害诱因条件主要有三点:一是山体陡峭收集雨水迅速;二是堆积固体物质多且结构松散;三是暴雨集中频发或是易发生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来源。我国矿藏大多分布于山区,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山体原始植被、地质结构遭到破坏,遇到暴雨天气,雨水迅速汇集对岩土进行搬运,降雨性泥石流极易发生,降雨性泥石流一般含有石块、沙砾以及粘土。
1.3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是指矿山地下挖掘开采形成空洞,上部岩土层失去支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结构不稳定,最终引起地表面出现塌陷现象。采空塌陷的地质现象主要发生于地下矿山区域,这些矿山多以空场法、崩落法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当开采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引发自然垮落,如若发现不及时、预防不到位、处理不准确,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事故隐患,威胁到矿区人员生产生活安全,严重的采空塌陷还会引起大规模的山体滑移,造成不可预估的生命财产破坏。
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2.1多部门联合建立监测体系
为了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加强对矿山开采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议由政府牵头整合政府、国土、林业、环保、安监等多部门职能,设立专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机构,赋予其独立的执法权,专门进行矿产资源从开采到闭坑全过程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督。
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督矿山企业的环境治理上,提高效率与执行力,并不定时地对各个矿山企业周围的矿山地质环境指标如地下水、土壤等进行动态监测,发现污染物超
标立即进行整改处理,设立专门机构可从源头上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2.2加强矿山开采控制及采后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有很
多种,每种灾害的影响程度不一样,要想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护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结合矿山实际情况进行预防,开采的时候,合理规划每一个环节,保证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矿产资源开采之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地质地貌的勘探、开采方案的制定以及开采后的修复治理措施。矿山开采完之后,就需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修复问题,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修复,比如失稳边坡治理、固体废料综合利用、回填矿坑、清理矿渣和煤矸石堆,或将煤矸石用于修路及加工成各类建筑材料,塌陷区复垦利用等,这些方式的对环境的修复效果较为理想。在处理落石、碎石、崩塌等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时,把个人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发现有二次坍塌的可能,及时撤离,事后再采取合适的办法进行解决,一定要防止意外事故的二次发生。相关管理单位要做好部门职能工作,加强对矿区的巡视力度,检查其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规范化管理矿区开采流程,杜绝人为失误,采矿剥离的土皮要放置在规定的位置,不能随意乱发。提高坑道的支撑力度,合理优化其支撑框架,防止坍塌情况的出现,矿区内如果存在积水,可以采用合理疏通的方式,将积水引入地表渗透力较强的区域,或者采取相关防护措施。
2.3土壤修复
土壤恢复技术的开展包括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种。其中,物理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松土或在上表浅层种植深根植物,并通过机械松土或爆破松土修复土壤深部。化学修复是指通过化学试剂的应用,来中和土壤酸碱度,并通过稻壳、锯末等有机物料的应用,改良土壤质地,对土壤进行有机物质及营养的补充。酸性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喷洒石灰或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而碱性土壤的改良可以适量喷洒酸性试剂来实现。
2.4恢复植被
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选择具有较快生长速度、较强适应能力以及较好抗逆性的植被进行栽种,并尽可能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抗旱、抗污染、抗风沙等特性的植被进行恢复。种植结构方面,应当通过不同类型植物互相搭配的形式。灌木应首选抗旱性、抗逆性较强的带刺植物,以避免动物啃食植物,从而尽可能地保护恢复地块;草本植物应首选豆科植物或禾本科植物,以快速覆盖地表,并提高土壤质量;乔木应首选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深根性乡土树种,并种植在坡度较缓的位置。总的来说,应当根据矿区地质灾害区的地形坡度以及土壤情况等条件,坚持乔、灌、草合理搭配的原则。
3.总结
矿山资源是确保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地质灾害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地质灾害的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 张进德.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探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07):56-57.
[2] 杨建. 大尖山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J].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8.
[3] 牛磊; 赵志芳; 曾诗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 科技资讯,2018(09):34-35.
[4] 何倩; 薛喜成. 低深水位沉陷区与高潜水位沉陷区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对比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2019(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