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静
房山区第一医院 北京市 102400
摘要: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9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比两组的凝血指标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治疗后药物毒副反应总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达比加群酯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房颤的类型按发作时程可分为瓣膜性房颤及非瓣膜性房颤[1]。非瓣膜性房颤是指除瓣膜疾病外其他病因产生的房颤,其临床症状为胸闷、心悸及气短等,若患者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华法林治疗,但该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安全性较低。临床发现,达比加群酯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探究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抽选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9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汇总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9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年龄分布在53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3±2.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口服华法林纳片3mg/d-4mg/d,3d后可维持药量为2.5mg/d-5mg/d。
予以实验组患者口服150mg达比加群酯,2次/d。
两组患者均治疗60d。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药物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9.0,研究包含项目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及t检验方式,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非瓣膜性房颤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该病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临床发现,该病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且会病情的加重刺激患者心脏,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目前临床主要以抗凝治疗为主,旨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华法林作为临床常规的抗凝药物,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但该种治疗方式药效慢,且易受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导致在临床治疗期间存在一定局限性[4]。相关报道指出,亚洲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时出血等不良事件较高,且常发生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范围内,这一结果显示该种治疗方式安全性较低[5]。达比加群酯作为新型的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作用不凝血因子的维生素K拮抗剂不同,其可提供稳定有效的抗凝效果,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需剂量调整,对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相比华法林治疗方式,达比加群酯具有药效快、不受饮食、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且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更易被患者所接受。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后药物毒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达比加群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次实验结果还表明,实验组治疗后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相比常规治疗,达比加群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综上所述,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达比加群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声祥,任艳平,李楠,等. 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依诺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208-212.
[2] 梁锋,张理,李国杰,等. 达比加群酯联合巴曲酶对老年DVT的疗效及血清PAC-1、FIB水平的价值[J]. 药物生物技术,2020,27(2):131-134.
[3] 杨敏,陈曦,李炳华,等. 不同强度华法林与达比加群酯在老年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9):1209-1212.
[4] 韦宁,韦炜,腾卉. 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 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304.
[5] OZTURK, PINAR AYDIN, YILMAZ, TEVFIK, OZTURK, UNAL. Effects of Bemiparin Sodium Versus Dabigatran Etexilate After Anastomosis in Rat Carotid Arter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ointima and Thrombolytic Efficacy[J]. World neurosurgery,2019,126E731-E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