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义 姚秀丽
昌吉州中心血站831100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其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80例我站免疫血液学实验室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受血者与供血者均分两组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组别采用常规盐水法进行检测(参照组)以及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检测(研究组),并观察两组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再利用统计学数据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记录两组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数据,研究组检出率及稳定性、准确度、灵敏度均优于参照组,两组组间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分析,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对于临床输血检验,可有效检出IgG类不规则抗体,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均有优势性,同时输血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此方法建议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输血检验;应用价值
在对于因失血过多及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重症患者抢救时,输血施救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医生正确采取输血施救措施,可使患者生命得以挽救,并且对于患者出血及凝血状况能够快速及准确地做出判断,可很大程度帮助临床正确选择输血方案。在整个输血期间,输血可靠性及安全性要依照交叉配血试验完成,所以其准确性、及时性、稳定性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针对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其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80例我我站免疫血液学实验室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受血者与供血者均分两组进行研究,研究组中有年龄在10-70岁的受血者15例,包括10例男性、8例女性;还有年龄在20-50岁的供血者25例,包括13例男性、12例女性;参照组中有年龄在12-72岁的受血者16例,包括9例男性、7例女性,同时还有年龄在20-53岁的供血者24例,包括15例男性、9例女性;利用统计学数据包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处理后得出无意义P>0.05。
1.2 方法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利用包括悬浮液、低离子溶液以及聚凝胺溶液等在内的低离子聚凝胺介质试剂盒。盐水法常规生理盐水作为基本介质。使用仪器有显微镜、试管、电热恒温水箱、离心机[2]。
常规盐水技术:取受血者静脉血3-4mL,再进行离心处理,血清分离后,将红细胞配成 2%的盐水悬液,此时供血者的血样同样按照此方法处理。选取无菌小试管两支,分别装入供血者细胞+受血者的血清及受血者细胞+供血者血清。然后主管中加入受血者血清1滴和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次管中加入供血者血清1滴和受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混合后离心处理。对试管中溶血情况及血凝情况进行观察,如果两支试管均无凝集与溶血情况产生代表检验结果为阴性,那么可进行配血,反之,配血失败。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抽取受血者静脉血液,血清分离后装入主测管,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在次管中加入供血者血清2滴以及受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同时将两支试管中加0.65 mL低离子介质及检测试剂,摇匀后采用离心机以 3 400 转 /min 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3]。将试管上层清液倒出管滴残留液体 0.1 mL,微微摇动试管,于肉眼状态下若有显著凝聚情况出现,则于主次测管中分别加入 2 滴悬浮液,慢慢轻摇,出现 1 min 非特异性凝集后消失,代表检验结果为阴性,那么可进行配血,反之,配血失败[4]。
1.3?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交叉配血效果(阳性检出率)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稳定性、准确度、灵敏度),再利用统计学数据包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n%)代表率,χ2检验,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2.1记录两组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数据,研究组检出率及稳定性、准确度、灵敏度均优于参照组,两组组间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png)
3讨论
交叉配血期间,输血时,如果操作不当,会严重威胁输血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因此,输血安全性尤为重要,不仅严格按照医院的基本管理工作开展,还要将血袋重点保管,将血液颜色、性质仔细检查,为提升交叉配血试验的安全率。在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一般均采用盐水法,不过此方法存在漏检问题,在正常温度下,其对于不配合的完全抗体检出率很高,而除ABO血型之外的抗体检出较困难,对于交叉配血的基本需求难以实现。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具有准确性高、检验快捷、方便、灵敏度高的特点,能够使不完全抗体出现反应,从而迅速进行检验,此项技术目前已经在临床输血检验时普遍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分析,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对于临床输血检验,可有效检出IgG类不规则抗体,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均现优势性,同时输血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此方法建议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笋.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34(01):129-131..
[2]何秀琴,李豪柏,沈有期.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 2020,49(11):1438-1439.
[3]岑雨贞,孙武,黎燕珊等.临床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9,23(31):4551-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