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博
南溪区江南镇马家卫生院 644100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一、刮痧适用证型
一是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二是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等。三是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等。四是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五是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六是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二、刮痧器具
刮痧器具主要是刮痧板,一般用水牛角或玉石材料制作而成。此外,也可使用边缘光滑、洁净、易于手持、不易损伤皮肤的日常用具,如铜钱、汤勺、瓷片、苎麻等。为了润滑皮肤,使得刮痧板能在皮肤上顺畅移动,而不致损伤皮肤,刮痧时常以刮痧乳或刮痧油为介质,也可选用石蜡油、红花油、麻油等介质。
三、刮痧方法
一般按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的顺序,逐步操作。刮痧方向一般按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单方向刮拭,并尽可能拉长距离。对于下皮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可采用由下向上的逆刮法。
四、刮痧部位
通常每个患者每次选3-5个部位,每个部位刮拭20-30次,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丘疹样斑点、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若病情需要缩短刮拭间隔时间,亦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而应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操作。
五、刮痧力度
刮痧时用力要均匀,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根据患者体质和刮拭部位,应选择不同的刮拭力量。其中,小儿、年老体弱思者,以及面部刮拭,用力宜轻;体质强健患者,或脊柱两侧、下肢等肌肉较为丰满部位的刮拭,用力偏重。
六、出痧和痧象
出痧,是指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亦即指“痧痕”。其机理是通过刮蹭,使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淤血渗透到皮肤中,造成皮下淤青,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可持续数天并缓慢吸收。身体健康者,给以适当的刺激量,一般不会出现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局部发热、身体轻松。凡经络循环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根据痧象可判断病情:若出散痧,颜色浅淡,说明病情偏虚;若出痧较多而且点大成块,呈现紫色等,说明病情偏实。刮痧过程中,需手法轻重结合,使痧慢慢透发出来,以减轻疼痛,称为透痧。
七、中医刮痧创新
(1)全息刮痧法
“全息刮痧法”采用现代生物全息理论解读疾病信息,无需借助任何仪器,只凭视觉、触觉和痛觉的反应,通过对面部、耳部、背部、手部反射区进行观察、触摸、刮拭等诊断方法,就可以直接从相应反射区得知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制订相应的调理方案,将传统刮痧术作用到面部、手部反射区,通过刮痧板的刮、按、点、压、滚等手法,调整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使之恢复正常,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2)生物全息理论
每个小生命都是由一个受精卵不断分裂增殖发育而来。由此可知,人体生命整体中包含着局部,局部组织器官包含了整体生命的全部信息,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局部器官全息穴区的排布规律灵活的选择刮痧部位。例如,根据整体缩影式排布规律,即在某些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好像一个人体的缩影,小小的耳穴分布规律,就像一个倒立的人体等,所以,经常按摩、刮拭小小耳朵就能治病养生。可以根据体表投影即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或者是内部器官在体表功能活动区域的投影。刮拭脏腑体表投影区或功能活动区域,就可以治疗内脏病。还可以根据部位对应即两极对应、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前后对应,这就是中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治病灵活,方法多样的道理。可以根据经络循行即经络组织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的细胞群集合体。它是运行全身上下气血的通道,所以在任何局部器官的某一经脉循行区进行刮痧,都可以治疗该经脉循行线路上的病症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这样既增加了刮痧的选区配穴范围和适应症,又进一步提高了刮痧的疗效。经络树原理:人体经络系统好像一棵大树。穴位就像分布在大树枝干和树梢上密密麻麻的一片片树叶。这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更好理解经络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