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红英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0000
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小儿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在疫苗接种时,基于药物因素以及儿童自身因素导致其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常见发热与疼痛均属于正常表现。但若接种后接触水或感染等则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为此,现将接种后的防护事项分享给大家。
接种后注意事项总结
第一,在接种疫苗后需在医院内留观30分钟,避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第二,在注射疫苗后三天内洗澡时需避免注射部位被感染,以防止出现继发感染等情况,同时需避免剧烈运动。第三,接种卡介苗后,两周到三周,局部可能出现红肿与溃疡等情况,在三周后可自然结痂。若接种卡介苗后反应较为严重,可出现某种现象,需立即到医院进行处理。第四,部分小儿在接种疫苗后两天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可多喂温开水,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与降温,不可自行滥用抗生素药物。若小儿除高热症状之外还伴随其他呕吐等反应则需立刻到医院就诊。第五,注射流感疫苗后,部分儿童可能出现低热与头痛以及乏力等表现,其中少数儿童可出现皮疹,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此类症状均需常见不适反应,不需要过度治疗,在1-2天左右可自然消失。第六,如果接种疫苗后局部反应严重,可应用干净毛巾热敷。第七,极少数接种者基于个体化差异,接种疫苗后可出现异常表现。例如,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无菌化脓,接种乙脑与麻疹疫苗后发生皮疹与面部水肿等。此类现象被称之为接种后异常反应,需对此种事件预先做好应对措施,在出现异常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第八,家长需要预先了解接种的疫苗类型与作用及接种后常见反应。若小儿前一次接种时有出现发热与哮喘等反应,需在接种前告知医生。第九,若接种新冠疫苗,则接种后3-7d内避免饮酒。接种部位不可应用含有酒精的棉球按压,可用干棉球按压,维持注射部位皮肤干燥,1周内避免提重物,2d内不建议洗澡。另外,接种新冠疫苗后1周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或海鲜,清淡饮食为主,多饮水。
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小儿接种主要涉及到乙肝疫苗与麻疹疫苗以及卡尖苗等基于年龄较小自身抵抗力较差,在接种后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针对小儿接种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进行控制。第一,注射乙肝疫苗时,乙肝疫苗接种期间容易造成小儿低热症状,小儿体温多数在38℃之下,为此在注册期间应严格遵循注释流程,加强对患儿体温变化情况的关注。第二,对于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在注射后两周可出现局部脓肿或形成溃疡等症状,为此在接种后需关注对于儿童局部皮肤的消毒处理,若发现脓包破裂,则需要进行抗菌处理。对于接种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首要应对措施便是确保疫苗自身安全性,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及注射。同时需为小儿建立免疫档案,全面记录小儿药物过敏史与身体状况以及接种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另外做好接种前的信息核查工作,需要对疫苗批号与名称以及有效期等进行信息审查。最后在注射后需常规观察30分钟若无发现不良反应则可离开医院,若在此期间出现明显过敏反应,则需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接种的全过程护理干预
1 接种前的健康宣教
在接种前需做好疫苗种类与接种对象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接种完成后需要及时通知家长,下次这种疫苗的时间以及地点在必要情况下,可通过电话进行通知。通过接种前的健康宣教,可促使家长更为全面了解疫苗的物理学特征与禁忌症,以及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加强家长对于这种注意事项的了解,可促使其参与到小儿接种全过程管理过程中,有助于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通过健康宣教,可获取到各位家长的配合,同时借助于引导及鼓励安慰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打消其紧张恐惧情绪,促使其能够主动配合疫苗接种工作。除此之外,还需科学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或容易引起身体过敏的食物。
2 接种过程的环境管理
在这种疫苗过程中,由于小儿年龄较小,为提升其接种依从性,应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室内环境。接种门诊常规配备后诊室与接种室需要确保候诊室卫生以及空气流通。对于后者是可装扮成为粉色或蓝色的墙面,可摆放能够吸引儿童关注的卡片或画报等,也可在候诊室放置儿童图书。通过环境的改变可缓解小儿基于陌生环境而衍生出的恐慌感。在这种工作开展期间,对于药物的检查需严格核对药物相关信息,同时询问幼儿近期身体状况,明确是否有疫苗注射禁忌的相关疾病。针对存在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疾病者,需告知儿童家长不能接种的原因。在接种完成后,针头拔出时应立即用无菌棉签进行皮肤按压,其目的在于避免疫苗流出或出现渗血情况。同时需告知家长不可反复按摩注射部位,避免引发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或感染性炎症等。有部分儿童在注射室基于饥饿或过度紧张,可能出现头晕与面色苍白等症状,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儿童整体情况的观察,可调整为仰卧位头部适当放低,给予口服适量糖水。
3 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在接种完成后,需知道家长让儿童静坐休息观察30分钟后,若无异常表现,则可离开医院。在离开医院前,需做好注意事项指导工作,促使儿童家长能够了解到注射疫苗后的防护工作。例如注射疫苗后,短时间内应避免儿童活动或剧烈运动,应维持适当休息,同时保持皮肤干燥以及衣物的整洁程度。若儿童表示注射部位瘙痒,则需告知儿童不可用手抓,避免诱发感染。多数儿童注射疫苗后局部与全身反应轻微,在数小时后可自然消失,不需要做出特殊处理。极少数儿童在注射疫苗后可出现头晕与发热以及乏力等症状,少数儿童可表现为呕吐及腹痛等此类症状,常规在两天内可自然消失,若持续时间较长,则需到医院检查明确具体原因。儿童在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与局部反应,不必要去医院检查,可通过增加饮水加快代谢促进症状改善,但若接种后局部反应严重则可到医院就诊。在发生局部反应时,需指导家长维持儿童皮肤及衣物的干燥程度,避免儿童用手抓注射部位,必要情况下可采用热敷等方式进行干预。若注射疫苗后儿童体温过高且伴随其他急性反应,家长需及时带领儿童到医院就诊,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反应。防疫针种类较多,部分疫苗需长时间可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以乙肝疫苗为例,在注射后产生相应抗体,需要在半年内三次注射完成,针对此在此类疫苗注射后需明确告知家长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总结而言,在接种后若出现轻微疼痛与发热等症状均属于正常反应,不需要做出特殊处理,在1天左右可自行消失。为尽量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健康宣教,促使其更为全面了解接种疫苗的种类已经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通过接种后防护措施的讲解,家长可参与到接种后儿童管理工作中,避免基于儿童个人行为而加重接种后不良反应,对于提升接种安全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