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6月   作者:黄宇迪
[导读] 目的,针对锁骨骨折治疗中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观察分析。
         黄宇迪
         七台河七煤医院 黑龙江 七台河154600
摘要:目的,针对锁骨骨折治疗中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方法,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诊的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名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利用平均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人。对照组患者采取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研究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麻醉效果,麻醉时间,阻滞效果的具体发生时间,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简易认知状态,综合满意度等等)。结果,在麻醉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低于研究组,且P<0.05;在具体麻醉操作时间,麻醉阻滞效果的具体产生时间,患者感觉功能的实际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实际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在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方面,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在麻醉后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以及MMSE综合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整体满意度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患者的麻醉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基本认知功能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确保术后恢复时间与实际住院时间得到有效的缩短,在保障患者麻醉效果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整体满意度。
关键词:锁骨骨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应用价值
1基本资料与主要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诊的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名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利用平均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人。其中对照组由28男22女组成,实际年龄范围为(18-75)岁,平均年龄范围为(35-46)岁。在锁骨骨折位置方面,21名患者为左侧,29名患者为右侧,骨折的平均发生时间为(5-6)h。研究组由23男27女组成,实际年龄范围为(19-74)岁,平均年龄范围为(35-48)岁。在锁骨骨折位置方面,28名患者为左侧,22名患者为右侧,骨折的平均发生时间为(4.8-6)h。在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主要方法
1.2.1对照组:利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当患者进入到手术室接受手术时,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麻醉准备处理,主要包括心电图监测,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注射麻醉药物进行局部麻醉处理等等。引导患者保持仰卧的状态,护理人员在患者的前、中斜角肌间的肌间沟顶点进行穿刺麻醉,通常情况下使用的穿刺针型号为3~4cm的22G针,麻药注入剂量为15ml,并利用垂直的方式进行穿刺操作。如果在穿刺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异感或者横突现象,则要进行回抽处理确认无血无脑脊液现象,同时注入相应剂量的麻药,待麻药注入后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10分钟左右,确保无霉素反应之后再开展下一步的操作。当穿刺针穿过患者的颈阔肌筋膜后之后,利用回抽的方式确保患者穿刺操作无血无脑脊液现象,此时再进行5ml麻药的注入操作。
1.2.2研究组:利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保持仰卧状态,并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并利用超声技术寻找下臂丛神经及周边部位,再参考平面成像选择最佳穿刺点,利用穿刺针进行穿刺施针。同对照组相同,穿刺针的型号为3~4cm的22G针,当超声图像显示穿刺针的针尖处于患者的臂丛神经干附近时,在进行回抽处理,由此确保穿刺部位无脑脊液现象,无血现象等,此时将15ml的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体内,并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

之后,利用超声技术进行引导,并清楚寻找到患者锁骨下方的胸锁乳突肌后缘正中点区域时,将其作为实际穿刺点,并利用水分离法确保穿刺针头的实际位置处于筋膜与肌肉之间,在此基础之上将5ml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患者体内。当以上操作完成15分钟之后,护理人员再对患者的C3~7神经支配区域进行穿刺处理,此时观察患者的麻醉反应,结束麻醉操作。
1.3具体观察指标
1.3.1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麻醉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即显效(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表现自然,无任何不良反应,同时没有疼痛感与不适感);有效(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表情自然,偶发性的出现轻微疼痛感,但是没有麻醉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具有十分强烈的疼痛感,且常规手术操作无法顺利进行,患者还伴有麻醉后的不良反应发生)。
1.3.2针对两组患者麻醉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麻醉操作的实际时间;麻醉阻滞效果的具体产生时间,患者感觉功能的实际恢复时间;患者术后的实际住院时间;麻醉后的不良反应。
1.3.3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情况,平均动脉压以及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等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总分为30分制,如果在27-30分则表示正常状态,如果低于27分,则表示患者具有认知功能障碍。其中21-26分则表示患者具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0-20分则表示中度认知功能障碍,0-9分则表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
1.3.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整体满意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满意度分析采取的是100分制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评分在80分以上则表示满意,60-80分则表示基本满意,60以下则表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式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开展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工作,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利用相对数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χ2。具有统计学意义则利用P<0.05进行表示。
2结果
2.1手术麻醉效果方面
在手术麻醉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为94%。对照组为78.0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麻醉综合指标方面
不管是在麻醉的具体时间方面,麻醉阻滞效果的实际产生时间方面,还是在患者感觉功能的具体恢复时间方面,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方面
研究组患者在麻醉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8.00%,而对照组患者麻醉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24.00%,两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MMSE评分情况
麻醉前,患者在心率血压以及MMSE评分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不同麻醉方式的影响下,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MMSE评分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综合满意度方面
在不同麻醉方式的影响下,研究组患者的综合满意度为96.00%,而对照组仅为78.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锁骨骨折手术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所以保障锁骨骨折麻醉工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十分关键。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如麻醉定位准确,神经阻滞效果明显等等,能有效避免传统麻醉方式的局限性与盲目性。通过本次试验可知,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应用在锁骨骨折患者的实际治疗中,一方面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基本认知功能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能降低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还能确保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与实际住院时间得到有效的缩短,在保障患者麻醉效果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整体满意度,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玲,李静,党旭云,等.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10):1483-1485,1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