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科 516562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两种常用的不同方法运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从笔者所工作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5月开展的血常规检验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借助于数表法将他们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血常规检验中前组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而后组则为末梢采血,之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借助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些观察指标判断哪组采血方法效果更优。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中WBC、RBC、HCT、PLT、Hb这几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显著;而MCV、MCH、MCHC差异不显著。结论:总得来说,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采血时间较短,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运用;效果;分析
血常规检验为临床实验室基础检验项目,由于血液中包含各种细胞因子,血浆等成分,通过采用血常规检查能够掌握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等多种指标形态与数量,在临床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为患者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尤其是全身性疾病患者。目前,临床血常规检查主要方式有静脉血、末梢血。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选择适合的采血方法非常关键。临床检查结果会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工作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5月开展的血常规检验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借助于数表法将他们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他们一般资料为:实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2~74岁、平均(47.6±2.3)岁;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2~72岁、平均(47.5±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已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抽血前禁食8 h,于空腹条件下采集清晨血液。
第一,对照组采取末梢采血法。选择无名指掌侧,采血前用消毒棉球对采血位置的皮肤进行消毒,以一次性消毒采血针采血,将第一滴血拭去后通过微量吸管采集血液标本,一次性抽取血液标本40μl。然后,将采集血液置于预先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加稀释液处理的140μl稀释液试管中混匀,贴上标签,待检。
第二,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法。采集肘前静脉血液,采血前经消毒棉球针对采集部位的局部皮肤进行消毒,选择适合的注射器、针头。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要求执行,并做好注射器、针筒的检查工作。患者取坐位,双手臂保持放松,顺着静脉走向确保针头与皮肤保持30°角快速刺入皮肤,回血后针头探入少许。采血针尾针斜置入真空抗凝管中采集2 ml血液,之后将血液样本混匀、贴标签。注意事项:保证操作力度适宜,穿刺后去除压脉带,避免发生溶血。采集血液后2 h内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检验结果对比,WBC、RBC、HCT、PLT、Hb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CV、MCH、MCHC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检查方式,其能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临床常用血液标本采集包括末梢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及动脉采血法,其中前两者的应用频率较高。不同采血方法采集血液标本中的化学组成、细胞成分均有较大差异,使部分检验结果之间存在区别。末梢采血的位置为手指、耳垂,患者疼痛轻微,操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采集的末梢血通过稀释后进行血常规分析。但末梢采血的出血量较少,当血量不足时,需挤压采血位置,该操作会使白细胞破裂,易引发血小板凝聚/破坏,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率。静脉采血的位置通常为肘前静脉,全程为封闭式采血,标本受外源性物质污染概率低,血细胞形态稳定,能反映全身血液循环状态,结果准确度高,此外,静脉采血患者疼痛感较低,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WBC、RBC、HCT、PLT、Hb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MCV、MCH、MCHC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此可见,虽然末梢采血法操作简便、出血量较低,然而易受到血液流速缓慢、采血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临床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尽可能选择静脉采血法抽取血液标本,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采血时间较短,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美红. 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医药界, 2020, 000(004):P.1-1.
[2] 谢莹莹, 姜新婷.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J].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31卷6期, 271页, 2021.
[3] 李传华.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3卷2期, 143-144页, 2021.
[4] 高丹, 韩伊, 张昊等.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关键要素探究[J]. 糖尿病天地, 2019, 16(007):160-161.
[5] 罗真, 孙丽艳. 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年30卷21期, 32页, 2020.
[6] 丁红霞.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 2019, 11(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