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   作者:黄其文 何桂凤 骆淑青
[导读] 近年随着CT增强在检查中的逐渐普及,CT增强扫描能分辨软组织病变性质及早期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黄其文  何桂凤  骆淑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0医院福建省泉州市362000
        摘要:近年随着CT增强在检查中的逐渐普及,CT增强扫描能分辨软组织病变性质及早期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高压注射器快速将一定剂量的碘对比剂输入静脉内,通过调整驰豫导致的信号差异,根据病变部位的影像资料,提高诊断准确率。增强扫描需要应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渗出血管外导致化学性静脉炎发生,发生率0.44%~2.5%。因注射对比剂量少,因此对比剂外渗情况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外渗,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非离子型碘对比剂”造成的刺激性大,之后进入皮下间隙,会导致微循环小静脉痉挛,导致血液中液体渗入组织间隙中,诱发局部组织水肿,并压迫血管,导致血液瘀滞,甚至会出现上肢静脉血栓,严重者会因造影剂压力作用、直接毒性作用而诱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为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认为需明确外渗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干预,但国内对碘对比剂外渗引发静脉炎缺乏相关文献报道。现将对比剂外渗引发静脉炎的护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放射科;碘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护理
        引言
计算机体层摄影(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过程中碘对比剂必不可少,能强化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对比,提升病灶检出的准确性。CT增强及血管成像是利用高压注射的途径把含碘的对比剂注射入外周浅静脉内,是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注射方式,但随着增强CT检查在临床上的使用,随之而来的碘对比剂外渗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因此,为了减少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本研究选取行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受检者160例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外渗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规划为研究时段,且就该时段中经本院放射科诊断检查的160例患者作为对象。基于随机病历单双号抽签规则,均分为对照及观察2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4~69岁,平均(44.0±3.0)岁;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3~69岁,平均(43.6±3.2)岁。纳入标准:①遵从医嘱,本人及家属知情并签订同意书;②病历清楚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脏器严重损伤者;②对比剂过敏及其他不适于本诊断方式者。所有对象均于研究起始前,对所涉及内容获得了充分了解,且对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所包含内容、过程、预期结果也均报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了批准。对象分组后涉及基线资料对比结果未具明显区别(P>0.05)。
1.2方法
1.2.1风险告知
所有研究对象检查前签署CT增强检查及对比剂注射知情同意书,告知穿刺后注意事项及对比剂注入风险。
1.2.2静脉炎的评估
零级:无压痛及肿胀;一级:有压痛无肿胀;二级:压痛、伴局部肿胀发红;三级:压痛、肿胀、发红、静脉呈条索状;四级:压痛、肿胀、条索状,出现渗液。
1.2.3穿刺护理
所有研究对象静脉穿刺由在CT注射室工作≥5年、具有丰富穿刺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静脉选取研究对象尽量大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使用透明敷贴对穿刺部位进行固定。
1.2.4静脉炎治愈率定义
静脉炎的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如局部组织红肿压痛消失,血管壁变软,弹性恢复,血管通畅,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
1.2.5注射方式
所有研究对象对比剂注入流速均为2.0mL/s。A组采用与对比剂相同的流速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B组、C组、D组、E组及F组采用较对比剂注射流速依次递增0.1mL/s的速率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预注射生理盐水量为10~20mL。


1.3评价标准
根据外渗情况分为无渗出、轻微渗出、严重渗出三类,外渗发生率=(轻微渗出+严重渗出)例数/总例数。除此之外,统计诊断满意率,根据患者自身感受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
2结果
1.2组对象外渗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对象外渗发生率(9%)显著低于对照组(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0,P<0.05),见表1。

2.2组对象诊断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对象诊断满意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4,P<0.05),见表2。

3讨论
CT增强检查中,发生对比剂外渗已成为CT检查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因对比剂注入时流速快、注射剂量大,且CT增强所采用的含碘对比剂浓度及渗透压较高,比较容易发生药物外渗,而一旦发生对比剂外渗,可能对检查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组织损伤。CT检查具有电离辐射,同时CT动态增强对于对比剂注入后的扫描时相有较高要求,故对检查者注射时护士无法一直陪伴左右。因此,对比剂发生外渗的情况常常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理,仅能通过高压注射器压力曲线变化或患者发生外渗后的疼痛反馈才能发现,而此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外渗后果。
CT增强检查通过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对比度,达到分辨病变的目的,能诊断软组织早期微小病变及对病变性质作出诊断。增强检察需要应用对比剂,对比剂碘普罗胺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粘稠度大,渗透压高。高渗透压是静脉炎的高发危险因素,药物的高渗透压导致细胞脱水。机械自动控制高压高速率团注对比剂对血管壁造成较大压力,甚至由于高压注射形成反作用力,留置针滑出血管外。电动高压注射器以2~4mL/s流速注射对比剂,高压高速注射高渗透压的对比剂易造成药液的渗出,发生化学性静脉炎。外界因素如药液及人体温度低是化学性静脉炎诱因[13]。药液温度小于7℃可引起血管痉挛及局部疼痛,药液渗出血管外导致静脉炎发生。候诊室内温暖,患者肢体温暖,药液温度与体温相近,血液在肢体内流速快,血管扩张,加速静脉回心血量,使药物沉积于血管壁的机会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减少,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老年患者及慢性病、基础疾病患者发生静脉炎后愈合时间慢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疼痛及对比剂渗出血管外时间超过3d以上者。个别患者出现严重静脉炎症状,表现为组织的坏死、肢体功能障碍,筋膜间隔综合征。此类患者由于身心痛苦,护理人员同样承受心理压力。因此,尽早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一旦发生静脉炎,及时给予处理方案,把静脉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降至最低。在护理上从预防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对比剂引发的化学性静脉炎预防至关重要。但我国对比剂引发的化学静脉炎缺乏预防监控体系。只有建立一整外渗管理规范,确保预防措施落实执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速预注射较等速预注射对于发生对比剂外渗风险的判断更为准确,合理提高生理盐水预注射速率,能够有效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时比剂的外渗风险。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只针对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的常规CT增强检查进行了增速预注射,未更细致的比较不同疗程化疗患者外渗率间的差异;使用的碘对比剂浓度为中等浓度,未在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之前进行比较;同时因考虑到增速后的最大流速,该方法也并未在CT动脉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等注射速率较快的检查中实施。
参考文献
[1]顾清华,郭盛仁,窦欣,赵文露.MSCT多期扫描在尿外渗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4):211-213.
[2]陈昉铭,吴文娟,张雷,过敏芳,顾洁,马建勇.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头颈部CTA检查对比剂外渗率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12):1837-1840.
[3]程洁,史苏霞,张峥,来小彬,胡雁,毛燕君.放射科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管理的证据应用[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975-976.
[4]张峥,毛燕君.人工智能技术在碘对比剂外渗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445.
[5]黄婷婷,陈英,刘于.MDCT检查中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9,34(16):107-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