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金霞
泰兴市人民医院 江苏省泰兴市 225400
摘 要:目的:评价分析神经内科偏瘫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2021年4月为研究时间跨度区间值,择取样本为本院神经内科收治64例偏瘫患者,以护理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均32例,对照组患者为基础性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为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偏瘫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全面推广。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神经内科;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健康威胁严重,如栓子脱落可导致静脉炎或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为此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本研究择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偏瘫患者为分析样本,探究评价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实际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4月-2021年4月为研究时间跨度区间值,择取样本为本院神经内科收治64例偏瘫患者,以护理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均3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无下肢功能不全,临床资料完整,同意参与本研究。汇总评价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跨度范围值为58-79岁,平均(68.52±2.49)岁,病程跨度范围值4-11个月,平均(7.66±1.23)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跨度范围值为60-79岁,平均(68.75±2.53)岁,病程跨度范围值2-11个月,平均(7.41±1.38)个月,基础资料对比分析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基础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放体位,并对机体各关节实施被动运动,将床头抬高,指导患者完成坐位平衡训练、起座训练、下床行走训练等,并告知患者家属按摩患肢,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研究组患者为预防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分析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具体护理方案。(1)护理人员培训教育:神经内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教育,为其讲解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重点讲解预防措施,并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预防性护理干预计划。完成培训后需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针对其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强化教育培训。(2)患者风险评估及管理: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评分标准,并对偏瘫患者实施动态化评估,进而确定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等级,针对中高风险患者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并设置警示标识。(3)预防性护理措施落实:①优质基础护理: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将患肢抬高20-30°,小腿及腘窝下方不得单独垫枕。同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直腿抬高练习、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运动等,指导患者完成起座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引导患者早期下床运动。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及深呼吸。日常治疗期间需避免穿刺下肢静脉,不得在相同部位多次穿刺,且穿刺期间需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另外,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戒烟酒,日常饮食中减少脂肪摄入,并保证低脂肪饮食,增加每日饮水量,适量摄入水果蔬菜,以预防便秘。如患者合并糖尿病,护理人员需指导其控制血糖。②物理性预防措施: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双腿长度及周径选择适宜的梯度弹力袜,指导患者每日清晨穿着弹力袜,每日睡前脱下。同时,利用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于患者双腿实施间歇性充气加压操作,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③药物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低分子肝素等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遵医嘱规范注射低分子肝素,用药后常见监测患者是否合并不良反应,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记录:护理干预全程贯穿患者健康教育,使患者详细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并掌握相关预防性措施。同时,护理人员需规范化完成护理记录,确保记录内容连续,以便于患者的动态评估。如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需及时上报,便于医师及时妥善处理。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软件为本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n/%)
3、讨论
偏瘫属于脑卒中等疾病常见后遗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偏瘫患者多合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需长期卧床,受肌肉收缩功能异常及肌肉松弛等因素影响,患者血液流速减慢,进而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为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中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神经内科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教育,使其熟练掌握护理操作,并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可提高护理干预的针对性。具体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优化基础护理,并采用物理及药物措施实施预防,配合患者健康教育等方案的合理应用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4]。本研究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预防性护理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洁.全方位预防干预对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6):160-162.
[2]姚燕.个性化护理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健康必读,2021(5):144,147.
[3]郭玉梅.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对策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436-437.
[4]黎霞.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7):5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