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   作者:赵涓
[导读] 分析精神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赵涓  
        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省  24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精神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分为试验组(n=29)和对照组(n=29)。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实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分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RHMS评分对比无明显区别(P> 0.05);护理后4周、8周及12周试验组患者的SRH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视猜疑及活力缺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试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精神康复护理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预防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类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患者的思维情感失常,行为失控,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该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主要采用集体看护、限制活动、医养结合的模式,且患者阴性症状较多,积极性下降,社会功能退化,造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单纯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入试验组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男女患者占比为16∶13,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为(41.05±6.42)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为(6.17±1.74)年。试验组男女患者占比为15∶14,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41.16±6.32)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为(6.24±1.69)年。两组间数据比较无显著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限制患者活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药物使用剂量、使用方法,注意观察患者安全。试验组实行综合护理,内容如下。(1)环境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具有猜疑、敏感的心理特征,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合理划分疾病区域,预防患者之间的病情相互影响。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卫生清洁干净,注意定时消毒清洁。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患者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如歌唱活动、电影欣赏活动或者体操项目活动等,每日2次。(2)认知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症状,其社交能力、自主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等受到影响。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认知现状加以指导,实施认知康复护理,内容具体包含思维训练、行为训练等。行为训练主要是鼓励患者自主生活,如自主穿衣、自主洗漱及自主进食等,指导患者多参与体操项目,如打球等,以提升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思维训练则主要是鼓励患者多交流,阅读文章或者计算数学题等。在认知护理期间,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从易到难[3]。训练的时间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特征,强化巩固练习的效果。在患者表现较好的情况下,则适当予以奖励。护理人员可采取阳性强化行为疗法,采用代币奖励强化练习患者社会活动及操作性行为等。在目标行为奖励的情况下,患者的治疗信心会不断增加。护理人员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治疗性作业,使患者用新型行为与思维模式去生活与思考,每周1次。(3)职业训练:指导患者手工制作、使用计算机、家政服务及农耕等,带患者出门购物,使其掌握基本知识。为患者介绍保持收治平衡的方法,购物期间金钱使用的方法等,每周1次。


1.3 评价标准
以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患者的健康状态予以评价,量表内容包含生理健康(170分)、心理健康(150分)、社会健康(120分)内容,总分为44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状态越好[4]。使用精神病评定表(BPRS)对患者的精神病症状进行评价,包含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活力缺乏及敌视猜疑4项内容,总分18~126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同时统计与记录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SSPS20.0为数据整理工具,计量资料经t检验后用(±s)表示,计数材料经χ2检验后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RHM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RHMS评分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4周、8周及12周试验组患者的SRH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BPRS评分
护理后4周、8周及12周试验组患者的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视猜疑及活力缺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风险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患者出现1例风险事件,患者出现突发性情绪暴躁行为;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风险事件,其中3例患者出现突发性情绪暴躁行为,2例患者发生攻击性行为,1例患者出现自杀行为。试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最常见、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不愈的慢性精神类疾病,目前广泛认为其发病原因包括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较多,且情绪不稳定,发生自残、自杀甚至伤害他人事故的概率非常高,临床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长期的病程及疾病特点[1],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能很好地融入家庭及社会,造成更多的病情反复。近年来,针对性精神康复护理在辅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治疗、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研究通过对状态较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进行系统的社会功能恢复训练,然后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进行着重强化护理干预。经过6周的护理康复,观察组患者BPRS、SSFPI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表明专业性针对性综合护理康复训练,通过引导、鼓励患者参与人际交往、相互沟通、团结协作的过程,逐渐放弃戒心,舒缓精神压力,走出自身心理及环境的封闭状态,团队协作增加了相互间语言交流和肢体互动的机会,进一步完成了相应任务目标,激发了兴趣和获得成就感,增强了患者与人交流的愿望,形成了良性循环,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提高其出院后融入家庭及社会的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病情复发率。
既往有研究报道,利伯曼精神康复是一种以认知行为治疗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与本研究中的精神康复护理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能有效减轻疾病症状,改善及恢复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功能。同样地,有研究表明,单纯的社交技能训练、音乐疗法、心理护理干预均有助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及社会功能的改善。相比之下,更推荐综合护理干预与个体化护理康复治疗相结合,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系统的护理康复计划,双管齐下,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疾病治疗过程的一部分,能起到很好的治疗开端和规范示范作用,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会后的持续康复治疗仍是疾病持续缓解、减少病情反复的重要保障,需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帮助。社区的多元化综合性康复中心和“会所模式”能很好地延续患者住院期间的综合康复护理,在患者医院外持续康复训练、情绪引导、病情监控、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系统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精神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娟,申文武,邓红,等.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社会功能关系的随访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5 (4) :702-705.
[2]于静,吕捷.精神康复中心对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积极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 2 (42) :142.
[3]宋建成,费立鹏,张培琰,等.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中各分量表的评价[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 11 (2) :86-88.
[4]宋亚军,张保利,李阳,等.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3, 28 (4) :316-3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