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欢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治性感染伤口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探讨了82例难治性感染伤口患者的临床价值,患者在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入组,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灌洗法,研究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例),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4%(32例),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以及换药次数方面,研究组较低,分别为(8.06±1.24)d、(17.68±3.98)d、(7.38±1.02)次,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难治性感染伤口患者经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干预后临床效果显著,且缩短了感染控制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同时降低了换药次数,建议推广借鉴。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难治性感染伤口;应用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造成骨科创伤的发病率逐提升,且少数部位患者因护理不当或者是急诊不及时引起病菌感染创伤面,进而造成难治性伤口感染,最终对患者造成极大地痛苦,提高死亡率。以往临床上对难治性感染伤口对采用灌洗治疗,但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欠佳,影响预后,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伤口治疗措施,最先应用在骨科治疗感染性创面,且临床效果显著[1]。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治性感染伤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选取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入组的82例难治性感染伤口患者进行治疗,其主要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探讨了82例难治性感染伤口患者的临床价值,患者在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入组,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灌洗法,研究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每组各41例患者。常规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20例,年龄位于23~65岁之间,平均值(44.03±2.65)岁;研究组男患者23例,女患者18例,年龄位于24~66岁之间,平均值(45.03±2.67)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难治性感染伤口,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血源性感染、严重脏器功能受损患者进行排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性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灌洗法,首先对患者伤口的结痂部位、硬化骨质以及坏死的组织进行清除,待到患者伤口面出现渗血后钻开髓腔,然后用外固定架将其进行固定,在患者皮下5厘米以内置入输液管后将创面关闭,手术完成后将伤口灌洗液送检并进行病原菌的培训以及药物过敏试验,一般灌洗时间应在三周以上,最后对患者的伤口灌洗液连续送检3次后对灌洗管进行拔除;研究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首先采用医用氯化钠溶液(0.99%)以及双氧水(2%)对患者的伤口创面进行冲洗,将原有的固定进行取出后对创面的坏死组织等进行彻底清理,如有需要可采用外固定架,然后对患者的伤口创面部位进行计算,并选择合适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同时采用负压海绵对缺损的位置进行填补,最后将周围的皮肤进行缝合,并采用无菌生物膜对其进行伤口包扎。待到负压封闭引流完全装置好并无漏气现象时可对其进行持续性吸引,负压大约在18~60Kpa,最后在手术后6至8天内观察腔隙内是否出现肉芽组织,并将其取样进行病原菌培养。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主要为显效、有效、无效以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以及换药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3.0检验差异,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X2和t值检验,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例),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4%(32例),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难治性感染伤口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于骨科创伤,该病大部分致病原因是因病灶未彻底清理引起的,从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2]。以往临床上常采用灌洗进行治疗,但该治疗的时间较长,从而极易出现反复发作等情况,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药物导致耐药严重,从而降低了临床治疗疗效,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伤口治疗措施,它可有效保证创面的湿润环境,降低局部组织的ph值,有效防止感染,并且减少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换药的次数,使患者避免因频繁换药所带来的痛苦,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疗效[3]。
综上所述,难治性感染伤口患者经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干预后临床效果显著,且改善了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桂芸,谢继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加持续冲洗在难治性压疮创面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187-188.
[2] 温建明,蔡珍玲.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慢性伤口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0):20-21.
[3] 韩瑞馨,高士红,孙丽娟.持续性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伤口中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0,18(11):131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