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绥化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进一年收治的面部整形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n=43),以及给予外切眼袋矫正术的对照组(n=43),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眼袋消除,下眼睑皮肤无疤痕,面部松弛、衰老部位明显改善的患者占比72.1%,有效率高达97.7%,对照组有8例患者手术后没有显著改善,有效率为8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发生感染1例,没有患者发生血肿和疤痕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2.3%。对照组发生感染2例,血肿1例,疤痕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3%,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大部分患者都表示非常满意,仅有2例患者不满意,满意度为95.3%,对照组只有少数患者非常满意,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为79.1%,P<0.05。结论: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应用于面部整形中,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面部松弛、衰老、眼袋等问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获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可宣传应用。
【关键词】经外切眼袋入路;中面部提升术;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外貌形象,追求美观,加上医疗美容行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可以满足人们通过手术进行面部整形的要求[1]。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会衰老,变的松弛,进而会出现眼袋、皱纹、沟壑等现象[2]。通过面部手术可以进行面部的提拉和眼袋的去除,本次研究对面部整形患者86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进一年收治的面部整形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n=43),以及给予外切眼袋矫正术的对照组(n=43)。对照组共2例男性,41例女性,年龄为41~57岁;观察组共1例男性,42例女性,年龄为40~59岁。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外切眼袋矫正术,局部麻醉后,在距离下睫毛1.5-2.0毫米处切口,打开眶隔,去除多余脂肪和皮肤组织,进行电凝止血后进行缝合。观察组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治疗,进行局部麻醉后,距离下睫毛位置1.5-2.0毫米处实施线性切口,打开眶隔,去除多余脂肪和皮肤组织,对估摸颧骨上颧大肌剥离处理,在颧大肌上端切开,将骨膜完全脱离,离断颧弓韧带,用缝合线将颧大肌上提,提拉满意后做好固定再眶外侧骨膜上,并进行缝合[3]。
1.3观察指标
显效:眼袋消除,下眼睑皮肤无疤痕,面部松弛、衰老部位明显改善。有效:眼袋基本消除,面部松弛有所提升,衰老部分得到改善。无效:眼袋没有明显变化,面部松弛和衰老部分没有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用的方法有t/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手术后观察组眼袋消除,下眼睑皮肤无疤痕,面部松弛、衰老部位明显改善的患者占比72.1%,有效率高达97.7%,对照组有8例患者手术后没有显著改善,有效率为8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通过手术主要是改善患者的面部松弛和衰老现象,并且消除眼袋,手术后观察组眼袋消除,下眼睑皮肤无疤痕,面部松弛、衰老部位明显改善的患者占比72.1%,有效率高达97.7%,对照组有8例患者手术后没有显著改善,有效率为8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是美容手术,创伤较小,但是也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例如感染、血肿、疤痕等情况的发生。观察组仅发生感染1例,没有患者发生血肿和疤痕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2.3%。对照组发生感染2例,血肿1例,疤痕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3%,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中面部提升术的受益者是患者,除了帮助患者改善面部美观以外,还应考虑患者对手术情况的满意程度,患者的感受能反应出手术方式的好坏,观察组大部分患者都表示非常满意,仅有2例患者不满意,满意度为95.3%,对照组只有少数患者非常满意,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为79.1%,P<0.05。
综上所述,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应用于面部整形中,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面部松弛、衰老、眼袋等问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获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可宣传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宗学.针刺面部提升术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20,10(12):1-3.
[2]于海峰,于子强.经下睑缘切口联合实施眼袋综合祛除术和中面部提升术[J].长寿,2020(02):110.
[3]柴宁,龙小卉,王明刚,水庆付,赵李平,褚燕军.提眉术联合下睑缘切口中面部提升术治疗上下睑松弛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