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3期   作者:罗 广
[导读] 目的:分析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点,阐述相关护理措施。
        罗 广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广东广州,51134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点,阐述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急诊科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观察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急诊护理,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态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未经护理干预前,心态评分结果、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21.24±2.05、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20.34±1.1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身体机能维度评分20.23±1.72、心理健康维度评分21.75±0.84、社会交往维度评分22.01±0.88、人际关系维度评分22.43±0.6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通过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患者不良心态,提高生存质量,值得运用且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类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生命安全会受到较大威胁,在临床中不但要给予高效率的治疗,还应重视护理服务对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对其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本次试验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就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急诊科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观察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共计患者44例,其中男患23例,女患21例,年龄最低者33岁,最高者80岁,平均年龄46.15±1.14岁。观察组共计患者44例,其中男患24例,女患20例,年龄最低者34岁,最高者80岁,平均年龄46.16±1.15岁。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相关疾病患者;②抵触配合研究病患。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和心理干预:(1)急诊护理路径。①组建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共同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负责分配各护理人员工作岗位和职责,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对日常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②院前急救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要在5min内出发,途中要联系患者家属,以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开展初步急救,在到达现场后要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并快速转运。③入院急救护理:在患者入院后需在30s内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通过绿色通道进行急救,遵循先抢救、再办手续的原则,要尽可能提升抢救效率。要尽早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护理,加强病情监护④抢救后护理:在抢救成功、患者病情稳定后,要给予系统的健康宣教,告知其病情和致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嘱咐其按医生要求用药,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2)心理干预。在入院前需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状态,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尽可能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入院后需帮助患者适应院内环境,要对病房稍加布置,使其更加温馨舒适,可在病房内播放轻音乐。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要面带微笑,要保持耐心,要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1.3观察指标
        ①情绪状态: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的评价。两个量表分别有20个问题,均采取1~4级评分,1分为没有或偶尔,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如此,量表总分20~80分,50分以上认为有焦虑、抑郁情绪,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②并发症:比较两组住院治疗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③护理满意度:在患者出院时利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调查表共有1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1~4级评分,1分表示不满意,2分表示有点不满意,3分表示比较满意,4分表示非常满意,总分10~40分,40分表示非常满意,21~39分表示一般满意,≤2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较多,这是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血流急剧显著下降,使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从而引起心肌严重的缺血缺氧和坏死。本文通过对本院88例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并得出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在治疗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心理情绪方面均更为理想。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如语言鼓励、专业技术等,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进而达到更好的护理目标。通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热情的态度逐渐消除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与顾虑,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工作,完成手术和康复,这对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康复时间均可起到一定效果,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常规护理往往重治疗轻护理,在修养管理、饮食运动及心理辅导等方面有失疏漏。心理护理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优质组患者急诊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优质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治疗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其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究其原因为①心理护理能有效整合先进护理方式,并形成具有高适应性及独具一格的临床护理模式;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众多并发症,且病情较重,心理护理能及早发现并予以尽早干预,从而使并发症预防力度更大且防治方向更精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模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干预中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获得患者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韩蓉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285-286.
[2]江攀,罗利霞,朱引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调查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11-13.
[3]杨淑芳.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2):337-338.
[4]刘勤.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2):99.
[5]杨华.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8(21):5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