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语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边133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法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6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在让患者称心的同时还能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推行运用。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上一种代谢失常的内分泌疾病,该病的病因大都是各种肾脏疾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肾脏功能的正常运转,在一步步的损伤下使得患者的肾功能完全丧失[1]。当各类肾脏疾病慢慢发展到晚期时就会引发尿毒症,临床上常用的医治手段就是血液透析[2]。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的现状,比较和分析针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的运用成果,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40.22±4.48)岁;对照组共30例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29~65岁 ,平均 (45.31±5.12) 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前,要多多和其聊天、谈心,从患者的日常言行中洞察患者的负性情绪变化,进而帮助其排解掉内心的恐惧点;同时,在血液透析前,向患者细致的介绍相关的流程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对患者的疑问及时的进行解答,消除患者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躁等心态,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放松身心,从而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疾病。环境护理。每天按时将病房开窗通风,以便新鲜空气能够实现自由流动,同时,还要将患者常用的生活物品放在病床旁的小柜子上,以便患者可以随取随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尿毒症肾性脑病患者心理情绪评分: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均选自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两个表共包括4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症状的出现情况分为4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 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评分
两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以及对应的护理之后,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n=30),SAS(41.15±5.2),SDS(42.3±4.8);对照组(n=30),SAS(47.6±5.5),SDS(49.7±7.2);(t=5.629,P=0.001;t=6.989,P=0.017)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指的是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的病症,该病具有易反复、病程长的特点,患者会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困扰,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的同时,其医治过程的花费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繁重的累赘。患者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下,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更甚者,还会出现拒绝医治的想法[3]。
优质护理以其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广泛认可、青睐。其宗旨就是要让患者放松身心,能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来面对疾病。在优质护理模式之下,护理人员通过在日常中和患者的聊天、谈心,帮助其排解宣泄出内心的负性情绪,并来拉近和患者之间的医患关系,让其能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升其依从配合度,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全方位的优质贴心的服务,优化患者的康复进程[4]。
总而言之,优质护理能够安抚患者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是一种高品质的、高效果的护理方式,值得推行运用[5]。
参考文献
[1] 高红波,李连珍. 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配合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9,15(008):444—446.
[2] 王春霞,李娟,王美菊.舒适护理模式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幔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9,14(10):141—143.
[3] 张姝娣,李玲玉.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9,25(001):2290一2291.
[4] 刘莉,王佳佳.舒适护理在慢性肾衰竭病人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分析口[J].健康前沿,2019,23(006):159—160.
[5]崔果香,赵鑫磊.幔性肾衰竭病人血液透析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9, 16(20):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