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3期   作者:王微
[导读] 目的 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有效性。
        王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  西城  100045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儿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对照组60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结果?研究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对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事件预防控制有良好的效果,适合护理临床管理中实践应用。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管理;风险事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筛选病例范围。入组标准:①年龄在6个月至10岁之间;②患病时间在21天内;③患儿及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气管异物、肺结核、过敏性喘息的患儿;②存在内伤需要治疗或者反复发作的患儿;③合并重度高热的患儿;④无法配合护理研究的患儿。共选取120例患儿,以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患儿选择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60例患儿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9个月至7.8岁,平均(4.18±0.34)岁。对照组60例患儿,男36例,女24例,年龄8个月至8.5岁,平均(4.21±0.31)岁。两组患儿的各项常规资料指标均以统计学软件处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等项均无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适合临床对照研究。
        1.2方法
        1.2.1实施前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观察,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告知饮食、用药等指导。
        1.2.2实施后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1)建立健全护理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医院有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有护理与安全管理小组,人人参与安全管理。2)护理风险识别:其是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基础,对护理过程中客观存在及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其原因。儿科患儿的风险点在于容易出现跌倒、坠床、误吸、烫伤,执行医嘱容易出现用药错误;护理技术操作容易出现违反操作流程、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液体渗漏、导管堵塞或脱出;抢救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用药剂量换算错误;交接班出现漏交、错交、责任不明;沟通不及时、方法技巧不当;物品丢失等。护理部及护士长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本院、本科或其他医院的案例进行找茬找护理的风险点,让护士记忆更深刻,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3)护理风险评估: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评估。评估患儿采用表单式,方法简单易评估,要求当班内必须完成,如《住院患儿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住院患儿烫伤的风险评估表》、《住院患儿呕吐物或异物吸入性窒息的评估表》、《住院患儿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表》、《危重患儿早期预警评分》等,确认跌倒、坠床、烫伤、误吸、病危等高危患儿,对高危患儿进行警示标识,做好风险防范的告知及预防措施,做好告知记录及家长签字。护理技术操作、仪器使用、用药等均要做评估,防止发生纠纷或不良事件。4)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核心内容,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护士长每天随机抽查风险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每周三晨会对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培养护士熟练掌握应对措施,对不良事件或纠纷等有良好的应对能力;护理部每年要定
        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案例分享、情景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等,提高处理能力,减少护理纠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5)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其是信息反馈,定期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包括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是否增强,护理不良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的情况、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提升情况等。护士长每月要统计数据,用数据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效果,用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如开展品管圈、用思维导图开展业务学习、用康奈尔笔记法开展教学等,达到科学的管理提高护理专业能力。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意外伤害发生、用药安全问题、静脉留置针问题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择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的研究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欧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护理工作中融入风险管理,我国随后也开始将风险管理运用于护理工作。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摒弃以往传统的护理方式,将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运用到其中,主要目的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文关怀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同时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这项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风险防范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预防。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需要反复告知、沟通、记录、巡查的工作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因此首先要进行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儿科制度的完善,从基础上规定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包括加强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流程、沟通技巧、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危重患儿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等,还应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及培训,做好警讯事件的学习,能够让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视风险因素,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垂直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防微杜渐,持续整改。
        本次研究中,在儿科住院患儿中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后,意外伤害、穿刺留置针以及药物治疗问题等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常规护理患儿明显降低,表明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对于儿科风险事件的预防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儿科住院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为患儿康复提供有利的支持。
        结束语:综上所述,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运用于儿科临床,可显著提高儿科风险防范能力,降低投诉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从而提升护理质量,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向临床推荐使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涉及的范围较大,今后可做专项研究,进一步探讨安全管理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钟晓莉,李华.儿科实施风险护理管理的对策及意义评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8):166-168.
        [2]闫红.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5):119-120.
        [3]郭志方.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4):165,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