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教学方法刍议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7期   作者:田永峰
[导读] 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中医教研组承担着中医学专业大专和专升本学生的教学
        田永峰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中医教研组承担着中医学专业大专和专升本学生的教学,还承担着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的提升和医院西学中的培训工作。学员参差不齐,教师工作负担较重,教学质量不高。《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的、系统辨证论治的专著,其理论体系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在理论上有很高的学说价值和临床实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伤寒论》的教学往往只是蜻蜓点水,选学部分条文,致使学员不能系统掌握起要理,理论基础难以提升,因此临床上对病症便漫无定见。这就要求在教学上进一步加大对《伤寒论》理论体系的教学,培养中医理论基础较为扎实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伤寒论》;教学; 自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医疗体系的变化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需求,这就要求大专院校快速培养出临床实用性人才,而传统教学方式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受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好多内容被省略,所学到的知识局限,对教材得不到整体性的了解,近年来许多学校中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结构不尽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有时甚至从医院聘请上班医生授课,教师连本校学生的教学都忙不过来,那么对乡村医生,西学中及中医医师学习经典方面更加捉襟见肘。高资教师比较稀缺,有些教师没有经过临床实践,对《伤寒论》这样的经典理解不深,往往照本宣读,对《伤寒论》的条文的解释及方药的临床用运方面,没有个人的见解,没有个人病案举例,这样往往讲课不生动,气氛不高,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感觉听的云里雾里。最后《伤寒论》这本书断章取义的讲完了,学生对本书仍处于“昨夜西风凋碧树,望京天涯路的阶段。”另外,村医及在职职工的中医培训,大量知识浓缩在较短的时间内灌输给学员,填鸭式的教学,学员不能吸收,结业考试流于形式,回到临床诊疗水平没有提高,理论没有提升,疗效差,所以有许多临床医生反复外出培训,但在临床上还是没有名气,病人很少。
        2:提高《伤寒论》教学质量的个人见解
        2:1 医为仁术,活人为先,救死扶伤,具有传统的道德规范
        对于在校学生首先贯穿“德成而上,艺成而后,”“立于德成于勤,”的思想理念。中医学历史最为悠久,它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又具备了东方的道德的典范。中医学不但在学说有它独特的风格,并在医德要求上非常严格的。因为医生的职业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如果以技术为手段为自己名利和地位,那么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提到:“精究方术,”“才能做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并对医德及医技低劣的医生进行了批评。如序中又提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技,相当斯须,便处汤药。” 认为
这种草率的行径不可取的。王近休《勘医文》云:“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医药,宜即发付,勿问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医生苟能如此,则不但病人获福,而自己亦扪心无愧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非常详细的论述了关于医德的问题,对人教育颇深,可做为医生的座右铭。《伤寒来苏集》的作者柯琴,据《慈溪县志·艺技传》所载,说他一生“生活贫困潦倒,家徒四壁。”视乎是可信的。说明古代医生治病救人,保身养生是他们的宗旨。挟技却病,贪利恣睢,是人们所不齿、为医德所不容的。他说:“读书耻为俗儒,业医耻为庸医,其耿介之性也溢于言表了。医药为用,性命所系。一药之误,往往噬脐莫及。柯氏之于医药,可谓深谙此理了。张景岳的“病家两要说》怎样做好病人和医生的关系问题。

基于上述,对学生入学后始终贯穿华夏文化优良传统,做一名大医应具备的条件。
2:2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般市区的大专院校学员结构比较复杂,对于正规学生,因为课程比较多,还要学西医的课程,学生精力跟不上,不可能系统学习四大金典,《伤寒论》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与自学、分组讨论相结合。教研室教师讲解条文和方论的过程中,把个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的经验贯穿给学生,同时摘抄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名家关于经方的医案医案分解给学生,因为名家医案,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更是诸多名家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思辨功力的反应,在跨越漫漫岐黄路,穿行崎岖杏林道的进程中,潜心学习理论结合名家医案,每可获得登堂入室的阶梯。在经方的运用方面:有些医家擅长运用经方时加减不过一、二味,比较拘谨,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而有些医家把经方和私方融为一炉,极尽辨证选方用药,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程门雪医案》等。刘渡舟有经方和私方接轨论。这些都可让学生广开思路。柯琴曰:“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而合参之。”并指出了《伤寒论》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白病。在临床很有实用性。清人陈修园为什么主张白天看病,晚上读书呢?不过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条件可以的话,也可以让正规学生和培训学员在一起讨论,有一句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因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员虽然理论功底差一点,但是有一定临床经验,可以讲述一些自己的治病的经验和体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解决了教师时间紧缺的问题,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伤寒论》对条文的理解。以往教学方式是教师口忙,而学生手忙。所以授课的形式上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正确列出讲解原文和讨论的比例,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讨论的比重,更侧重于启发和引导。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综合运用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再一点让学生在理解经文的基础上,尽量多背一些条文,《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不要求背诵的条文,也要读的滚瓜烂熟,只有这样才能把这本书了然于胸。最后鼓励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是伴随一生的问题,有条件的话,在图书馆阅览一些书籍是最好的,但是要有选择性,今天看这本书,明天看另一本书,好像蜻蜓点水,漫无目的。再者,静下心来,不要浮光掠影,心浮气躁,如果这样的话是没有结果的。
        2:3教学版本的选择
        历来《伤寒论》的注家很多,出现了医学上的争鸣,出现了维护旧论派、简错重定派、还有以方论证的等等。究竟在教学上选择那样的版本比较好呢?《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经兵火焚灾,以散失不全。“张经王传”,赖以行世,王叔和距仲景年代,故考核遗文,采摭群言,甚得仲景之旨。《甲乙经》序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代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并且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的条文之间顺序的安排上皆有深意,可谓:“放六合,退藏密”,条文纵横交错,虚实互呈,阴阳转换,极尽辨证之能是。如在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下,最后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如果说皮毛为藩篱之设,那么胸中为宫城之里,中医上有邪气入里必先胸的说法。在临床上往往能遇到因感冒而引起心肌炎的病例,第63条的新加汤和64条的麻杏甘石汤的虚证和实证鉴别。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有在上栀子鼓汤治火郁,在中有白虎加人参汤治胃燥,在下有猪苓汤的治水结,柯韵伯所谓阳明热病的“开手三法”极尽辨证之能事,而在辨太阳病篇广论栀子鼓汤,这样打破了一症一方的固见,不必伤寒、杂病,有是症便用是方,这样让发散思维,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如叶天士以栀子鼓汤加瓜蒌、杏仁、郁金、沙参、枇杷叶治疗胸痛、咳嗽、便秘等多种疾病,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一身之气化,栀子鼓汤治疗胸中陈腐郁结,所以大家对经方的运用是很广泛的。所以个人认为在教学方面选用旧版的好。
        3:结语
        总之,在《伤寒论》教学中,应结合大专院校学和学生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遵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思辨为目的,为今后走向临床奠定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