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相关的皮肤细菌及螺旋体感染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7期   作者:张玲
[导读]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医疗现代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
        张玲
        乌兰浩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医疗现代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强调HIV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分析HIV感染中出现的皮肤细菌感染与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两方面,以总结HIV治疗经验,进而推动国家医疗水平提高,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此次研究选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应文献的查找,为文章的分析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HIV;皮肤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

        前言:HIV即艾滋病病毒,作为一种全身范围内的免疫系统疾病,其在发病过程中患者对各类感染失去免疫力,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在HIV的病程中出现的感染中皮肤细菌感染与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较为常见,此类感染严重损害了病患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健康。对着HIV携带者的逐年攀升,目前亟须总结相关感染临床经验,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内容和提出的策略对提高我国医疗现代化水平具有理论性意义,对HIV的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1.HIV皮肤细菌感染
        HIV病毒感染的全程皆可并发细菌感染,由于皮肤表层与外界接触最为密切,皮肤细菌感染已经成为HIV发病最具代表性与机会性的感染。同时此类感染本身传播渠道较广、危害性较强,在艾滋病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间发病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对于免疫系统障碍的HIV感染者而言皮肤有细菌感染皮损受累速度快,自体感染可能性高且反复难愈,是HIV感染病患的常见死因。
1.1球菌感染
        对于HIV感染患者而言主要的皮肤细菌感染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的,根据感染部位与程度的不同可在患者毛囊与皮肤表面进行发病,常见的病症有毛囊炎、褥疮以及局部皮肤的脓肿,部分患者在病情的发展与反复过程中甚至会并发葡萄状菌炎症与蜂窝组织炎,引起皮肤内部软组织坏死以及静脉发炎。在HIV病程晚期,随着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全线崩溃,有球菌导致的皮损与坏疽将会在自体进行交叉感染,主要感染表现类似淋巴管性孢子丝菌病与皮肤利什曼病。HIV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采用拭子与血液化验的方式进行诊断,主治医师可以根据细菌培养皿内阳性反应与机体组织内的G+球菌检测共同得出患病证明[1]。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HIV并发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患者已经展现出了明显的耐药性与倾向性。与HIV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关,艾滋病患者在注射与性交过程中比普通病患更容易接触到皮肤破损,这使得相较于普通感染患者,艾滋病感染患者此类球菌的感染率成倍数增加。
1.2杆菌感染
        HIV病患常见的皮肤杆菌感染以结核杆菌居多,除了常见的肺结核并发以外患者也可在皮肤范围内出现破皮肤结核。与球菌感染相似,由杆菌感染造成的结核病可以在HIV感染者患病的任何一阶段出现,随着艾滋病病程的发展与患者病情的加重结核杆菌的活跃程度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CD4+T细胞处于低水平的稳定阶段时,即使机体自身内对于结核杆菌的荷菌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实际临床病症表现中,结核病征依然呈现出较低的显现程度,但随着CD4+T细胞水平的增长,在其达到临近200cellls//μl时,皮肤结核杆菌就会开始利用机体血液向全身扩散,病人将在高热状态下在全身范围内爆发如脓血症一类的系统性疾病[2]。与非HIV感染患者相比,艾滋病感染患者常见的皮肤结核病种有溃疡性结核及散播性栗粒性皮肤结核。


1.3分枝杆菌感染
        同时艾滋病病患也可以感染非结核分枝的系列杆菌,多见于鸟-胞内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以及龟分枝杆菌。该类杆菌对于艾滋病患者在感染过程中症状相对轻微且发病的个体差异性不明显,主要病症以皮肤丘疹、红斑为主,严重的可以将病情延伸到蜂窝组织及结节处,此外在临床中还存在非结核杆菌并发麻风的情况[3]。但由于其病征表现较为轻微在HIV患者的实际治疗活动中极易被忽视,因此需要格外重视患者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皮肤红疹斑块,在患者并发发热腹泻症状时及时就诊检查。
        当HIV病毒感染病程进入晚期,患者常见的血管瘤病病灶处易多发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在已有血管瘤病症的基础上,皮肤表面出现不规则形状触痛的紫红色囊肿、丘疹与皮损,其病灶半径可以达到厘米规模,与化脓性肉芽肿及卡波氏肉瘤病症表现相似,同时在皮下组织甚至器官黏膜表面将出现无痛结节,直接侵害全身的血液、骨骼及重要器官。此类分枝杆菌感染在HIV患者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一般不会在非艾滋病患者群体中发病,在临床中可以在皮肤活检与染色体基因检查中发现致病病原体革兰阴性杆菌,为病情的诊断提供依据。
        此外HIV病毒感染者还会通过高危性行为受到淫乱螺旋杆菌的感染,感染此类细菌的患者将会面临反复性极强的蜂窝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在菌血症与红斑结节症的发病率也将有所增加。
2.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
        与HIV并发的梅毒症状极易成为恶性梅毒,感染此类梅毒后病患的皮肤病变将会随着免疫系统活力的差异性展现出非典型特点,加之由梅毒螺旋体与HIV病毒对人体系统器官的破坏,在实际临床诊断中涉及病灶较多,诊断周期耗时较长,疾病治疗的关键时机难以把握。HIV合并梅毒感染是建立HIV的性交传播途径基础上的,尤其多发与男男及男女高危性行为感染中。并发梅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将在梅毒症状的不同发病阶段展现出差异化特征。HIV患者在一期梅毒病程内,会表现出比普通病患更加严重的溃疡面,同时硬下疳数量也会明显增多,在二期梅毒病程内,由于HIV患者免疫功能的崩溃与抑制作用,患者机体脑膜对外界的免疫能力出现缺失,这为梅毒螺旋体的侵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艾滋病感染者将会提前进入神经性梅毒感染阶段,梅毒本身病程内的丘疹与鳞屑状皮损将会与硬下疳合并,体表整体皮损面积可达全身面积的50%,这将为HIV患者的皮肤细菌感染提供更大的缺口,对于自身免疫系统脆弱甚至消失的HIV患者产生致命性威胁[4]。从梅毒发展的整体病程上看,HIV合并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患者将会加快梅毒原有的病程发展,提前进入到三期梅毒或恶性梅毒阶段,同时艾滋病的皮肤细菌感染症状将会与恶性梅毒螺旋体感染症状存在重合,不利于临床对病症的判断与控制。
        现阶段的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主要通过病毒血清反应进行治疗。根据临床数据表明,通过梅毒血清的驱梅治疗感染HIV的早期梅毒患者可以在经历半年到一年的治疗周期后实现体内ROR/TRUST滴度的下降,且复发与感染的可能性明显降低[5]。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患者CD4+T细胞水平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艾滋病治疗与梅毒治疗出现冲突。
结束语:通过本文研究得知借由细菌感染HIV病毒可以对患者造成多种程度上的皮肤损伤,同时由于HIV病毒可通过性行为传播,使得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基于此,本文细致分析了HIV皮肤细菌中的球菌感染、杆菌感染及分枝杆菌感染,并关注了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病程表现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丹,郝飞,何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细菌及螺旋体感染[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01):25-26.
[2]丁媛,康晓静.HIV感染相关的皮肤肿瘤[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01):30-31.
[3]丁忠于,姜枫,杨晓娜,胡振杰,郭会军.HIV感染者皮肤表征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07):1527-1528.
[4]常晓,张海萍,连石.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05):553-555.
[5]章俊,王培光,杨森,张学军.HIV感染者相关皮肤表现[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05):481-483+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