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7期   作者:段翠兰
[导读] 探究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的效果
        段翠兰
        鄂尔多斯市第四人民医院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抽取80例抑郁症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0.3~2021.2以内在我院接受治疗,以随机抽样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列为对比组(n=40,施以传统护理干预)与心理组(n=40,施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对两组焦虑、抑郁状况展开对比。结果 在两组焦虑(SAS)、抑郁(SDS)比较上,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心理组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 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到改善,减轻其抑郁症状,值得推崇。
        【关键词】抑郁症;积极心理学;康复护理;心理干预
        随着如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得抑郁症的患病人群逐年上涨。不爱运动与社交、精力降低、缺少幸福感与归属感、情绪萎靡及丧失生活乐趣等是抑郁症典型表现,一旦患有抑郁症,会对患者正常生活构成较大影响。积极心理学最早源自于20世纪末的美国,较多知名心理学家[1]倡导通过积极的心态解决人们内心产生的负性心理问题与现象,表现出自身积极的力量与品质,继而激发出人们的潜在能力。为此,本文择取部分抑郁症患者作如下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20.3~2021.2以内本院诊治的抑郁症患者中抽取80例展开研究,遵循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比组与心理组,各40例,本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号:2020年审(22)号],对比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47岁,均值(36.48±3.52)岁,患病时间5~38个月,均值(23.46±2.54)月,心理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0~48岁,均值(36.57±2.56)岁,患病时间5~34个月,均值(23.35±2.38)月,两组均参与本研究并签字,同时组间讯息无差异,有对比性,P>0.05。
1.2 方法
        对比组施以传统护理干预:即做好日常护理,规划患者饮食方案,嘱其合理用药,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向其展开健康教育宣教等。
        心理组施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步骤如下:1.在干预前建立积极心理护理小组,在小组内展开积极心理学相应知识与操作培训,明确个人职责与分工,并实行考核制,考核通过后方能参与护理工作;全面评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依照每位患者心理问题呈现形式的不同,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积极心理干预方案;按照患者精神状况给予不同方法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积极心理学干预的作用、对自身病情恢复的优势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理解与配合。2.展开为期四周的干预计划:第1周通过展开讲座宣传与角色扮演,指导患者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加强信息,领悟生命,明确珍惜生命与自身价值;第2周通过讲座宣传与减压操指导患者感受自身真实压力程度与来源,学习掌握积极减压方法;第3周通过讲座宣传与指导患者阅读积极向上类心理书籍与拼图等,指导患者发现与感受自身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学习掌握提高幸福感的方式与技巧;第4周通过展开游戏、讨论、写一封给自己未来的信件等方式,指导患者对自身未来做好规划,建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树立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1.3 观察指标
        在干预前与干预四周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焦虑、抑郁状况展开评估[2],共100分,低于50分无焦虑、抑郁;50~75分中度焦虑、抑郁;75分以上重度焦虑、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按照SPSS20.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通过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达,比较使用χ2。将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两组SAS、SDS比较上,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心理组均低于对比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通常均存在心理上的错误认知,据有关报道显示[3],对患者精神状况构成干扰的首要原因主要是对身边事物的评价、认知及判断方式出现偏差,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对身边事物的认知通常以消极心理为主。
        文章研究表明:在两组SAS、SDS比较上,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心理组均低于对比组,P<0.05。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均能通过正确的指导,减低烦恼或痛苦,进而获得属于自身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提倡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压力,更好的对压力进行处理,将压力转换为自身动力;而幸福感更是心理学中常会提到的课题,对患者展开积极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脑部调控情感感受的部分得到充分激活,进而调动患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患者展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内心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进而以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与迎接未来生活;而积极的心态能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与护理配合性,进而有效提升其病情恢复进度,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促进病情恢复,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蓝艳,刘文伟,周向荣,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2):3683-3687.
[2]韩俊霞.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阳性强化行为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8):138-140.
[3]李爱丽.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自尊水平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3):3502-35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