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610400
红斑狼疮是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多发于女性群体,该疾病包括盘状红斑狼疮、皮肤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及药物性红斑狼疮等,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青少年及青年女性常见病之一,该疾病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临床研究普遍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密切联系。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特征
1.1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具有反复、疼痛特征,一方面,本病反复治疗且迁延不愈,患者疾病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发作期间患者发生肌痛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期间,自感疲惫、肌肉疼痛等症状,加之部分患者需要实施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进而造成患者生理防御机制水平相对较低,日常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较高。上述特征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特征主要包含年龄与性别特征,众所周知,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发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群体,发病人群年龄在5-30周岁左右,部分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其心理状态、认知能力均与成年人群有所不同,也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女性群体为主,由于本病对于外观的影响相对较大,故造成患者的外观美观性下降,影响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同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采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故对于部分育龄期患者而言,其妊娠限制相对较多,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
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护理措施
2.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护理
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青少年及青年为主,部分儿童患者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疾病的认知异于成年人,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患者伴有严重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尤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疾病的恐惧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对此,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从患者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入手,逐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采用心理学技巧疏导患者心理压力,使其正视疾病与治疗。同时,针对患者家属护理人员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帮助家属更好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互动,从而转变患者情绪,防止患者发生情绪低落问题。
2.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药物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者在入院后常规服用药物一般包括:热毒宁、醋酸泼尼松龙、奥美拉唑、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由于所用药物种类及涉及疾病较多,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巡护工作,尤其在患者注射或服用药物后,对患者体征情况予以严密监控,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防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护理人员着重引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如何表达自身感受,一旦在用药后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寒战等情况,立即告知护理人员。患者出院后仍需服用地塞米松、钙剂、AD滴剂及美托洛尔等药物,帮助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别对上述药物用药注意事项予以介绍,包括服药时间、次数、剂量、不良反应等等,切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擅自调整服药剂量及停药。
2.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护理
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安排至无阳光直射的病房,每日早晚2次开窗换气,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同时针对患者病房实施定期清洁,预防院内感染问题。对患者及其家长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避光的重要性,指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出院后生活、工作及学习外出过程中应使用遮阳伞或宽沿遮阳帽。酌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在院期间食谱,确保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纤维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的充分摄入,提升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的营养状态,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调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饮食,予以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饮食,严格控制饮食中盐和钠的摄入量,禁食生冷、辛辣、腌制等刺激性食物。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复杂且病情严重,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家庭健康自我管理十分重要,于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着重对患者及家长进行宣教工作,使其了解红斑狼疮病情发展原因,尤其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日晒、寒冷、潮湿的环境,并加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饮食安排,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从而提升患者免疫力。另外,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光敏感食物的摄入,诸如无花果、油菜、蘑菇、柠檬等等,并鼓励患者多食用豆制品、乳制品、瘦肉等食物,保障蛋白质及钙元素。
3.小结
综上其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故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护理工作难度较高,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流程选择针对性护理措施,切实践行以患者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坚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针对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及用药情况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宣讲,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