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燕
新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27400
摘要:目的 根据调查分析新兴县居民死亡的原因、死因顺位的变化、死亡原因的总体构成以及居民的期望寿命值,根据分析对人均寿命造成损害的原因帮助政府基层部门对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统计局以及公安户籍管理机构提供的2017-2019年间新兴县地区死亡居民的数据资料,采用国家疾病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疾病死亡的原因进行死因分类,标准化处理死亡率的具体数据。结果 2017-2019年间新兴县总体死亡案例9446例左右,将男女标准化死亡率进行对比其结果说明不同性别之间各年龄段的平均死亡率男性相对高于女性。对造成居民死亡的疾病进行分析新兴县死因前五位分别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和意外伤害占据总死亡人数的78.76%。2017-2019年间对新兴县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年龄在82.78岁。结论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疾病是造成2017-2019年间新兴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慢性病防治归纳入全民健康规划建设中去实施科学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新兴县;死亡原因;减寿率;分析报告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疾病死亡率逐年增加,对居民实施的死因监测系统是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前期基础,近10年以来,新兴县经济飞速发展,户籍人口持续变动,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死亡率和死因也随之改变。本文研究分析新兴县2017-2019年间的死亡监测资料及减寿情况,了解新兴县户籍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掌握影响居民死亡及寿命的主要原因,为我国的疾病防控机构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促进疾病防控策略的具体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7年1月1到2019年12月31日新兴县户籍人口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户籍人口资料由公安部门提供。死因数据按照国家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
1.2方法
采用编码的方法根据不同疾病死亡的原因进行死因分类,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顺位的变化以及人均的期望寿命值和人口的分布变动情况。应用计算机表格系统软件进行死亡人口的数据统计。具体以2017-2019年间为例进行死亡分析。
2.监测结果
2.1总体死亡情况
2017年新兴县常住人口491778人,报告死亡病例3191例,报告死亡率为706.23/10万,标准化死亡率484.87/10万,其中男性死亡1783例,报告死亡率为772.6/10万,女性死亡1408例,报告死亡率为639.94/10万,经过死亡人数的对比结果现实男性死亡率高出女性132.66/10万。2018年新兴县的常住人口492782人,报告死亡病例3111例,报告死亡率为684.34/10万,标准化死亡率358.69/10万,其中男性死亡1681例,报告死亡率为724.75/10万,女性死亡1430例,报告死亡率为642.23/10万,经过死亡人数的对比结果显示男性高出女性82.52/10万。同比2017年男女的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9年新兴县常住人口492781人,报告死亡率685.71万,标准化死亡率280.63/10万,其中男性死亡1714例,报告死亡率731.77万;女性死亡1430例,报告死亡率637.61万。男性死亡率和女性死亡率的年均总体数据依次731.77/10万和637.61/10万,经过死亡人数的对比结果显示男性死亡率比女性死亡率高出94.16/10万,男女标准化死亡率存在很大的差异[1]。对各年龄段的死亡数据分析,新生儿的死亡率稍高一些,之后开始慢慢下降,20岁以后的各年龄段之间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大,当年龄超过55岁之后死亡率明显加大。针对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男女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均高于女性,详见表1。
2.2死亡原因及死因顺位
根据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数据显示,造成2017-2019年新兴县居民死亡的具体因素主要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必尿生殖系统疾病。根据2017-2019年新兴县居民死因顺位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其结果具体分析详见表2.
2.3期望寿命
2017-2019年间对广东省新兴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78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8.08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2.78 岁。3年间,全人群期望寿命从2017年的82岁涨到2019年的82.78岁,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长了0.78岁,女性始终高于男性。
3讨论及建议
根据调查统计2019年新兴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2.78岁,相对于2019年广东省人均期望寿命高出1.04 岁,比第三次广东省死亡调查报告结果高出6.58岁,其中位列前三位的是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在影响劳动力及社会价值方面已经超过其他疾病,与国内相关报道相符[2]。由此证明,心脏病、恶性肿瘤均是威胁新兴县的居民健康以及影响人均寿命的主要原因。
导致新兴县死亡的重要因素就是肿瘤和心脏病以及意外伤害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组合起来相互构成的比例数是90%左右。2019年中国死因数据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构成比合计为90.48%。与全国肿瘤数据(21.67%)相比,新兴县因肿瘤死亡的人数相对较高[3]。但与周边城市深圳,珠海等地结果一致。根据广东省疾控数据显示,在我省范围内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期能延长至五年相比全国存活期平均年限要高出一些,与此相反的是在我省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却非常的高。因此,慢病防控工作,尤其是肿瘤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同推进和加强。
相对于目前发病率最高的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比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新兴县乃至全国主要死因,相对于大部分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直接的关联,大大降低了居民对延长寿命的期望,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根据环境卫生组织机构对大气层污染的检测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大气污染浓度的超标加剧了居民的患病几率和日死亡数量的增加。相对于导致加大死亡风险的因素来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污染物NO和sO呈正相关[4]。除此以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久坐、熬夜、高盐饮食等也影响着慢性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发生。由此可见,慢病防治工作应该尤其重视环境外暴露,加大宣传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安静整洁的工作环境,调节良好的心理状态。
期望寿命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放缓。未来需要缩小男女之间的差距。起源于孕期的生活情况和婴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染色体变异形成的YPLL和WYPLL相对于死因顺位大幅上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标化AY-LL和标化AWYLL也上升到第三位,说明这三种疾病造成居民寿命损失和工作损失的危害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孕期的妇幼保健宣教和临床工作[5]。
2017-2019年均死亡率为333.34/10万,标化死亡率从2017年的484.87/10万下降到2019年的280.63/10万,相比于同阶段区域的死亡率在逐年的减少。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趋势变化差距非常的大,其形成的原因是因为新兴县居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提高。到2019年年末,老年人口比例升高至16.62%[6]。此外,不同性别人群死亡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男性人群死亡率高于女性人群,以上结果与其他研究相似。通过AAPC趋势分析发现:全死因角度、居民的总死亡率下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也呈下降趋势如精神行为障碍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等,多涉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见在相关单位长期共同努力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根据研究填补了广东省新兴县死因监测数据分析研究较少的不足,但仍有一些数据可进一步描述[7]。比如:肿瘤死亡率等Joinpoint回归分析,年龄时间队列分析等。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针对2017-2019年新兴县区居民死因相关数据进行了死亡率,期望寿命值,减寿分析等。研究主要反应出新兴县居民老龄化加重,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应该加强肿瘤防治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着重关注母婴健康[8]。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是严重导致新兴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意外伤害和恶性肿瘤是潜在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劳动力降低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导致居民“早亡”潜在的危险因素。目前慢性病已经严重影响了新兴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慢性病防治归纳入全民健康规划建设中去,实施科学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文月. 2012-2017年云南省蒙自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与疾病负担分析[D].兰州大学,2019.
[2]赵倩. 淄博市淄川区2011-2015年居民死因谱分析及数据质量评价[D].山东大学,2016.
[3]俞浩,武鸣,林萍,杨婕,韩仁强,罗鹏飞,周金意. 2012年江苏省居民死因顺位及主要疾病潜在寿命损失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5,26(03):26-29.
[4]阿衣吐拉·阿不力米提.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007年-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
[5]王凌飞,隋建梅,阿尔斯冷,冯淑坤.2014年奈曼旗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10):834-836.
[6]邓洪林,陈艳红,任建华,张旭.2012年南充市高坪区城乡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08):620-622.
[7]曾晶,邓颖,季奎,胥馨尹,张新.2014-2018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分析[J].
疾病监测,2020,35(06):503-507.
[8]章清荷,胡晓申,程韶光,王海波.2017年安徽省黄山市常住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8,25(05):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