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湖北省十堰市铁路医院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曲美他嗪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心功能参数、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6min步行距离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参数和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脑钠肽、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参数,降低脑钠肽和hs-CRP水平,提高6min步行距离,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心力衰竭;瑞舒伐他汀钙;曲美他嗪;疗效;脑钠肽;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间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8例,纳入标准:对照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48~82(72.13±4.41)岁,病程为10个月~8年(4.76±1.34)年,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19例、Ⅳ级18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47~80(72.36±4.52)岁,病程为10个月~7年(4.70±1.29)年,NYHA分级:Ⅱ级6例、Ⅲ级20例、Ⅳ级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NYH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且本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安排作息,以及服用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100mg/次,1次/d,单硝酸异山梨脂缓释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30mg/次,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5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钙(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g/次,1次/d,晚上口服,曲美他嗪(湖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20mg/次,3次/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收缩末期内径(LVE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日立阿洛卡医疗株式会社ProsoundF75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脑钠肽[B型钠尿肽测定试剂盒、MQ6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PA-120特定蛋白仪(深圳市锦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6min步行距离变化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
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心功能参数对比治疗前,两组间心功能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参数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6、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近年来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研究深入,炎症反应在心肌重塑过程中重要性基本得到认识[1-2],炎性因子高表达也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TNFα和IL6是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所表达的炎性因子,具有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效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重塑及心功能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3]。而IL18是一种最新发现的炎性因子,主要由活化单核细胞所分泌,可直接参与机体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并能刺激单核细胞因子大量释放,放大炎性及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4-5]。研究证实[6],抑制炎性反应能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阻止或逆转患者心肌重塑过程,对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且血脂代谢异常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且血液持续处于高凝和高黏稠状态,还能导致血栓形成以及冠脉狭窄甚至阻塞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损害加重,血脂水平也被认为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因此改善血脂代谢异常对提高预后至关重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参数,降低脑钠肽和hs-CRP水平,提高6min步行距离,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5):112-113.
[2]余旭凡,姚活,关芬礼.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5例临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36(1):15-1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