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国梁 李伟
沈阳第十二干休所, 辽宁 沈阳 110031
[摘要] 目的:探究正畸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的满意度观察。方法:对本院90例口腔修复患者探究分析,(时间:2019年06月~2020年06月),行对比性研究,电脑数组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口腔修复治疗,n=45),实验组(正畸治疗,n=45)。研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咀嚼能力、美观程度、积极感受、总体健康)、治疗满意度对比。结果:(1)生活质量:实验组较对照组,咀嚼能力、美观程度、积极感受、总体健康改善明显,(P<0.05);(2)治疗满意度:实验组治疗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正畸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正畸;口腔修复;治疗满意度
本文对本院90例口腔修复患者探究分析,(时间:2019年06月~2020年06月),行对比性研究,探究正畸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的满意度观察,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本院90例口腔修复患者探究分析,(时间:2019年06月~2020年06月),行对比性研究,电脑数组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口腔修复治疗,n=45),实验组(正畸治疗,n=45)。
对照组性别比例,22:23,15岁~40岁为研究年龄段,平均年龄(27.50±0.23)岁;实验组性别比例,20:25,17岁~40岁为研究年龄段,平均年龄(28.50±0.04)岁。前牙反牙为35例、前牙间隙40例、牙深覆牙合25例。组间临床资料对比后,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1)分析研究自愿参与。(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其他口腔疾病。(2)缺损临床资料。(3)口腔治疗禁忌。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口腔修复治疗:根据患者实际口腔问题,包括牙齿缝隙规格、缺失状况等,对患者牙齿缝隙进行填补以及创建义齿。
实验组正畸治疗:首先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以及对牙周类型、牙髓疾病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拆除缺损牙体,检查牙体与神经连接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正畸过程中利弓丝对患者错乱的牙齿进行纠正、固定,保证牙齿处于整齐状态,当遇到牙齿缺损时,需对矫正方式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牙齿美观程度,提升患者咀嚼功能。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对比(咀嚼能力、美观程度、积极感受、总体健康)。
(2)治疗满意度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2*2析因设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生活质量为连续性变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治疗满意度为定性资料,用(n,%)表示,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若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或P<0.01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对比 数据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数据改善明显,(P<0.05),见表1。
2.2治疗满意度对比 数据可知,实验组治疗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等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导致口腔疾病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因此表明口腔疾病与患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1]。同时也在生活水平提升背景下,使得人们也逐渐对自身外在形象、身体健康有所重视,而口腔疾病以及牙齿疾病,均会对患者外观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就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干预[2]。
数据可知,实验组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传统口腔修复治疗虽有效减少患者进食堵塞问题,以及矫正患者牙齿曲线,但根据实际治疗中我们发现,传统口腔治疗难以保证患者牙齿美观度,同时牢固性也较低,同时还易导致患者出现牙齿折断问题,影响患者咀嚼功能[3]。口腔正畸治疗能有效保留患者残留牙冠根部,并提升其固定功能,同时对出现活动的牙齿进行固定以及整合,有效提升患者自身咀嚼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外观审美需求[4]。同时口腔正畸治疗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口腔问题,以及积极进行解决,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5]。
综上所述,正畸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当中,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省委. 临床上应用正畸方法联合口腔修复科治疗先天性缺牙的疗效[J]. 中外医疗, 2020, v.39(21):23-25.
[2]任翔, 吴大雷, 史春. 探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014(004):85-86.
[3]王飞. 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应用价值评估[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 v.26(02):131-132.
[4]胡少敏, 温红卫, 王晓誉,等. 口腔修复联合正畸疗法对先天性缺牙的治疗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 2019, v.38(05):62-64.
[5]胡晓宇. 先天性缺牙应用正畸与口腔修复联合治疗的效果探讨[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v.26;No.488(05):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