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8期   作者:马文静
[导读] 高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势地貌和显著的气候环境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环境与人类一直以来都是相互影响
        马文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31660部队卫生连  宁夏中卫   邮编755000
        摘要:高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势地貌和显著的气候环境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环境与人类一直以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体,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且持久性影响。本文对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环境;人体健康;呼吸系统
        1高原环境对人体感觉的影响
        通过模拟高原低压环境发现,男性热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是机体能够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环境温度)和女性热中性温度随压力的降低而升高,即压力越低,受试者热中性温度值越高。根据高原列车车厢增氧低压的环境特点,对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进行修正,结果发现列车所在海拔高度和座位在车厢内的位置是影响车厢内乘客热舒适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虽然女性冬季的服装热阻要高于男性,但冬季女性比男性感觉更冷;低压环境中男性热中性温度要低于女性,温度越低,男女中性温度的差值越大。拉萨居民对高原低压气候环境的热适应主要体现在对低压缺氧环境的生理适应、较强的太阳辐射带来的心理期望和对高寒气候的行为适应,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降低,人体感觉越凉,在压力回升的过程中,人体感觉越暖,结合升降过程再回升至常压时,人体热感觉存在滞后。总之,低压环境下,人体的热中性感觉升高,会感觉到寒冷,随压力的降低感觉越发明显,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更为显著,说明高原低压环境人体愈发需要注重保暖,以防止高寒性疾病发生。
        2高原高血压
高原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以下不同点:①高血压患者多为普通体型。青年人患者较多,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则40岁以后多见。②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多见外,其恶心、呕吐、浮肿、气促、心悸等高原病症状较原发性高原病为多。③高原高血压症患者体征上常有心脏轻度增大,心前区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音亢进或分裂,心率多较快,发绀等,这些改变与血压高低、高血压时间持续长短无关。④高原高血压主要表现舒张压升高。⑤高原高血压症患者多属轻度高血压,合并心脑肾损害者少见而轻微,治疗效果好,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多严重,降压效果不佳,且到中晚期,不同程度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⑥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眼底改变少见,与血压高低无平行关系。⑦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的心电图及X线检查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相比,有自己的特点。⑧经过长期观察,高原高血压症一般预后良好,转回平原1~60天内,多数人血压恢复正常,各种临床症状亦随之消失。⑨本病应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在高原地区鉴别二者不易,但患者一旦转至低地,不需特殊处理,血压可于数日或一两月内逐渐降至正常,重返高原后血压又升高,此为诊断高血压的有力佐证。
        3高原环境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高原习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均明显升高,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出现下降,但在进入高原90d后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同时,长期居住高原人群血小板活性物质均有显著升高,久居高原者存在血小板激活,具有血栓形成风险。研究发现,初入高原后,人员心率、血压明显增加,SaO2下降,随时间推移均有正常化趋势。总之,进入高原初期,人体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存在短期适应性代偿性改变,如心率、血压及肺通气变化,而长期的适应性变化则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上升,以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但血小板活性物质的升高和激活则是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因此应重视血液指标变化。
        4高原环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高原环境最大的特点是低压低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以上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海拔组的肺通气功能差异较大,其中海拔越高,肺通气功能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肺通气功能越好。以上研究结果反应世居人群的适应表现,但是非世居人群一般在到达高原72h左右可能会出现高原肺水肿,若不及时抢救,随时有生命危险。这是由于当机体进入高原后,由于缺氧导致肺小动脉血管收缩,增加肺循环阻力,提高肺动脉压,导致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从而诱发肺水肿。

高原久居人群随海拔上升,肺通气各指标升高,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可视为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改变,而初入高原人群因缺氧易导致高原肺水肿,从而威胁生命健康。
        5高原环境对营养消化的影响
        以往研究发现,长期居住在高原,由于低氧对胃粘膜分泌功能的影响,使胃粘膜屏障受损,消化道血管因缺氧而发生痉挛性缺血,胃粘膜长期缺血缺氧,致胃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较内地明显增高,加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相关性胃炎的发病,使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高原环境下若同时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极高。因高原环境下人体消化系统受低氧等环境影响显得尤为脆弱,更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的入侵,从而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因此加强肠内营养、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对于增强肠道免疫,保护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人体为了从低氧空气中摄取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量同时,心率加快增加循环血流量以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氧量。由于呼吸循环系统等的代偿作用使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能量消耗增加,因此一般主张高原地区三大有机物的配合比例应遵循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质的原则,同时补充维生素,适当补充水分并减少无机盐摄入,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总之,合理、及时、有效、正确地搭配营养物质是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肠道健康的重要保证。
        6高原环境对视觉听觉的影响
        高原环境的独特低氧条件是调节视网膜的主控因素,低氧环境会造成视网膜血管充血、变形,严重者则会出血,从而影响视网膜辨色能力。研究表明,移居海拔5380m7d的色觉与移居6个月的色觉相比,初入高原急性缺氧期色觉障碍较为突出,视网膜血管改变的高峰期为初人海拔5380m1~4d,5~7d时视网膜血管的改变逐渐减轻,但长期处于低氧环境视网膜辨色能力仍低于平原水平,说明视网膜对低氧环境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但仍存在功能障碍。我国高原地区的眼疾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了平原地区,由于缺氧等原因引起的视网膜出血使毛细血管损坏和改变所造成的高原眼病的机会最大。研究发现,西藏地区干眼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海拔越高,干眼症的发病率越高。高寒、缺氧和紫外线过强是导致西藏干眼症发病率上升的因素。西藏地区干眼症症状出现频率低于海拔较低的长春地区,而其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更严重。由于缺氧的原因,会使视网膜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影响人的视力。研究发现,高海拔受试者对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海平面受试者,需要更大的皮层激活。研究发现,移居高原的人群长期生活在低氧、低压及干冷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鼓膜充血、内陷,但没有听觉功能障碍,可视为人耳的适应性变化。高原环境对视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视网膜血管性改变造成的辨色能力下降,而听觉未受到明显影响.
        7高原环境对肾功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动物研究发现,从平原急进入高原地区可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表现为尿生化和尿微球蛋白检测阳性。当大气氧分压突然较大幅度降低时,不同大气压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均可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应激性损害,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基本相同。研究发现,高原低氧环境对健康人的肝肾功能有一定损伤,返回平原后部分个体不能自行恢复,其脱适应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药物干预。综上所述,由平原到高原的急性缺氧是造成广泛的肾缺氧应激性损害,而且与功能性改变不同,主要是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器质性损害,部分个体通过复氧不能恢复,说明低氧对于肾脏的损伤之大,为此应阶梯性逐渐适应高原环境,以尽量避免肾功能的损害。
        结束语
        高原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太阳辐射强所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是高原反府或高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对高原环境下人体正常结构功能的预防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注重多学科合作、多层次分析、多中心研究、多领域探索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人体相关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阐明已存在的高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病理变化过程,将有助于寻找新的预防干预措施及药物干预靶点,以期促进高原地区经济文化医疗发展。
        参考文献
        [1]格央.高原气候环境与人类健康[J].西藏科技,2006(4):50-51.
        [2]胡松涛,辛岳芝,刘国丹等.高原低气压环境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研究初探[J].暖通空调,2009,39(7):18-21,47.
        [3]陈宁,廖胜明,饶政华.高原低气压增氧旅客列车车厢温度场及热舒适的CFD评价[J].中国铁道科学,2012,33(4):126-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