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韵
松阳县人民医院323400
摘要:目的;此次研究对中医内科学39种疾病五脏分类的意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统计39种疾病全部在表方中所使用的药物归经的分布,并且充分的结合传统中医药中疾病归经所具有的临床经验以及思路进行重性的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心、肝、脾、肺4系列疾病所具有的规定均为相应的本经为主。诸如心系疾病代表方中,其自身归心经所具有的药物最多同时能够对肾虚疾病出现反常的现实原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论:中医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药物归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联系,能够为临床选药组方明确相应的方向。
关键词: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指导意义
引言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医所拥有的现实作用已经能够被现代人所广泛的认知,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在应用过程当中,拥有着较为突出的指导性意。相应的中医内科疾病在构建过程当中,较为典型的中医方剂主要为古典经方,而大量的药物归经均会在五脏方圆之内,将药物归经及武五脏定位进行有效的连接,能够对疾病的脏腑位置进行综合性的确诊。在治疗该疾病的基础之上,能够在脏腑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综合性的选择,使药物治疗所具有的靶向性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导致气血津液的主要因素在于脏腑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属于五脏分类之内能够有效的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定位,并且进行归经用药。
关键词: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临床指导
引言
充分的通过中医内科对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以及综合性的生理功能进行有效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心、肝、肺、肾以及脾胃系,通过脏腑定位分类作为其基础,将气血疾病以及相肢体经络病症,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病因及相应的机理位置进行综合性的分类进行有效的叙述,由此对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中医内科学》下篇各论中,心、脾、肝、肺、肾五大体系所具有的疾病作为其对象,并且统各系列疾病政治分类中代表的方剂的药物规定。其中心系疾病在分类过程当中,主要含有心悸以及不寐等7种症状,而肝胆性疾病在分类过程当中主要含有黄疸累痛等9种症状,而脾胃疾病在构建的过程当中主要含有呕吐胃痛等9种症状,而肺系疾病在分类过程中主要有哮喘咳嗽等8种症状,肾虚疾病主要含有临症水肿等6种症状,总共拥有39种症状。
1.2方法
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首先根据药物归经统计的方式,根据中医内科学附录中所具有的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查询每个代表方药物及自身所具有的构成,并且统计相应的总数,同时,根据中医学查出上述药物所有的规定统计归入到心肝脾肺肾经中的药物次数同时对中医药学中药物第一规定进行综合性的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应用spss24.00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综综性的统计及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如果P<0.05,则证明此次研究具有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首先,对于中医内科学中各个疾病所具有的药物归经情况可由表1予以显示
表1中医内科学各个疾病所具有的规定情况统计
第二,对于中医学药物所具有的第一经的统计情况可由表二予以显示。
表2中医学药物的第一归经情况
3讨论
首先,中医疾病五脏分类在构建过程当中,界定了4系病症疾病,代表了方中大多数药物所具有的现实归经,从表1中可以发现,心、肝、脾、肺4系病所具有的药物规定均以相应的本经药物数量较多,而相应的规律在构建过程当中,能够充分的为中医的临床选药组方提供较为优质的药物归经方向。关于肾虚疾病中所存在的反常现象,由表2的查询可以发现,其第一归经属于肾经的药物相对极少。第二,分辨临床上两种归经。疾病归经与症治分类归经中,其第1种主要是疾病的归经,在教科书中经常会予以提到。诸如中医内科学已经将主要的疾病按照其五脏的归经,将其分为5大类,使各个疾病的规定能够获得一目了然的现实效果。而疾病归经所具有的分离机方法,在构建过程当中,会根据古代典籍以及相应的中医内科文献中所拥有的内容进行综合的收集及整理而成。目前已经能够有效的对临床工作进行的导,疾病归经在构建过程中具有着自上而下的特点,并且其自身已经形成了较为优质的规范,诸如咳嗽病会归到肺经,而胸痹病则归到心经,而临床医师的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不可对其进行随意更改。第二种主要是症治分类中所具有的归经,主要由相应的医师根据其疾病所存在的临床表现决定辨证分型的规定。举例说明,咳嗽病归为肺经,而临床辩证属于喜阳虚衰。由此,脾阳虚衰便是指得疾病所拥有的症治分类的归经。两种归经在构建过程当中,拥有着较为突出的相同点,均是应用统一的循证辩证法作为其自身所具有的判别依据,同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特点,其疾病规定在构建过程中。指定五脏归经,而不对其治疗的原则予以确定。而症治分类归经在构建过程当中,既要对其归经予以确定,又需要对其治疗原则予以确定,而在具体处方过程当中,多数药物归经同样需要与疾病归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当症治分类并没有明确其自身脏腑的指向过程当中,在选药组方时,其药物的归经同样需要与整体疾病的规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医内科疾病按五脏分类之后,对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的选药组方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性的认知及启迪。相应的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得到了进展,但仍然拥有着较为庞大的工作量,相应的研究人员需要充分的对中医内科的疾病五脏分类临床治疗体系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并且进行更加深入化的完善,使之能够充分的对临床起到较为优质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哲,孙西庆. 孙西庆教授从五脏阳气论治痹证经验[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9):959-96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1.09.011.
[2] 薛良,董如雪,景政,等. 调五脏使以通为补法治疗精浊80例临床观察[J]. 消费导刊,2021(13):15. DOI:10.12229/j.issn.1672-5719.2021.13.010.
[3] 杨超,符德玉,严世芸. 《内经》五脏传变理论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J]. 中医文献杂志,2021,39(1):40-43. DOI:10.3969/j.issn.1006-4737.202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