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8期   作者:秦亚冰 彭雅慧 王在东
[导读] 目的:分析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的临床疗效
        秦亚冰  彭雅慧 王在东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5例,行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和对照组(25例,行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评分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方式应用到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疗中,能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帮助患者改善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
        【关键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桂枝附子乌头汤;临床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常见临床症状为低热、关节痛、晨僵等,会对患者的关节活动造成严重影响,致其活动受阻,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1],因此此类病症患者更应尽早入院接受有效救治,以改善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为提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拟采用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方式对此类病症患者进行救治,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5例,女10例,男15例,年龄50-82岁,平均66.04±4.93岁)和对照组(25例,女8例,男1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96±4.90岁)。经应用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等基本资料,结果差异细微(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参考《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2],研究对象均符合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标准;(2)患者均符合下述症状,主症:关节肿痛、晨僵持续30min左右、活动受限,次症:四肢发凉、失眠、胃纳不佳,舌脉象: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3)患者、家属均自愿签字同意,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1)患者在本研究治疗前2周内,接受过同关节炎相关的治疗;(2)患者对桂枝附子乌头汤中所用药材有严重过敏反应;(3)依从性过差者。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桂枝附子乌头汤方剂:桂枝、川乌各15g,黄芪、麻黄、附子、芍药、木瓜、防风、甘草各10g。每天1剂,加450ml水,煎熬至250ml,分早晚两次温服。2周/疗程,治疗四个疗程。
        观察组:行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针灸选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命门穴、曲池穴、太溪穴、合谷穴、三阴交穴。根据患者具体病变位置和病情,可对上肢病变者,加外关穴、天井穴、肩髃穴的针灸治疗;下肢病变者,加阳陵泉穴、梁丘穴、犊鼻穴的针灸治疗;湿痹症者,加阴陵泉穴针灸治疗;寒痹症者,加关元穴针灸治疗;风痹症者,加血海穴、膈俞穴针灸治疗。将0.30x40mm一次性无菌安迪针进行常规消毒杀菌后,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3次,2周/疗程,治疗四个疗程。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方式同对照组完全一致。
        1.2.2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两组患者进行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这两个指标的评估,共计10分,分数与病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前具体是指开始针灸和药物治疗前一天,治疗后是指四个疗程完成后的第一天。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和“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治疗前,观察组的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评分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中医诊疗中,多将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于“痹症”诊疗范畴,《素问》中关于痹症有提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风寒湿邪的入侵会致患者气血运行受阻,致其气滞血瘀、经络麻痹受阻,进而诱发关节肿痛、活动受阻等症状,因此在中医诊疗中,需以祛除风寒湿邪、通经活络为主要治疗目的。
        为提升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拟采用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方式对此类病症患者进行救治。在本研究中,经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评分更低,说明此联合治疗方式能改善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可达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主要是由于本研究所用桂枝附子乌头汤方剂中,桂枝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效,川乌、附子、芍药、防风有逐风寒湿邪、温经止痛、补火助阳之效,黄芪有补气固表之效,麻黄有发汗散寒之效,木瓜有平肝舒筋之效,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诸药合用,能达逐风寒湿邪、舒筋活络、补火助阳的治疗目的,能改善风寒湿邪入侵所致痹症。而针灸治疗中,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的作用,脾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作用,肝俞穴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肾俞穴有外散肾脏之热的作用,命门穴有调理督脉气血的作用,曲池穴、太溪穴、合谷穴、三阴交穴有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清热解表、调补肝肾的作用。同时针对上肢病变者,外关穴、天井穴、肩髃穴的针灸治疗,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行气散结、安神通络的作用;下肢病变者,阳陵泉穴、梁丘穴、犊鼻穴的针灸治疗,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疏风散寒的作用;湿痹症者,阴陵泉穴的针灸治疗,有健脾利水、通理三焦的作用;寒痹症者,关元穴的针灸治疗,有补益下焦、培元固本的作用;风痹症者,血海穴、膈俞穴的针灸治疗,有运化脾血、化血为气的作用。即通过针刺治疗,对上述穴位进行刺激,可达调节患者脏腑功能,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治疗目的。因此同单一的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方式相比,在此基础上加上针灸治疗后,能提升患者的气血、经络调节效果,对提升其整体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将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方式应用到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疗中,能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帮助患者改善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谢昊. 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9, 34(7):1034-1036.
        [2]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制定工作组.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0(1):16-25.
        [3]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J].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