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8期   作者:徐丽
[导读] 目的:探究小肝癌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应用效果
        徐丽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 614000

        【摘要】目的:探究小肝癌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50例CT/超声检查结果阳性征象患者临床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并比较CT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效能,观察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的小肝癌分类情况。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阳性预测值96.55%,阴性预测值90.48%,灵敏度93.33%,特异度95.00%,准确度94.00%,灵敏度、准确度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经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准确检出的28例研究对象中,46.43%为速升速降型,35.71%为缓升速降型,10.71%速升缓降型,7.14%为缓升缓降型,以分别以动脉供血、动脉门脉供血、门脉供血、供血较少为主要表现。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诊断具有较好灵敏度、准确度,可有效判断小肝癌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小肝癌;临床诊断;诊断效果
        
        据癌症数据报告显示,我国肝癌已经位于我国癌症发病率第五位,位于我国癌症死亡率第二位,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超过186/10万、105/10万,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因此,加强肝癌筛查、诊疗、护理研究现实意义显著。因小肝癌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检查过程中易出现漏诊、错诊现象,延误小肝癌治疗时机,不利于误漏诊病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维护和保障。鉴于此,有必要探寻准确、高效、安全的小肝癌诊断方法。本研究将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报告如下,意在提升小肝癌诊断质量。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采集样本量50例,均为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T/超声检查呈小肝癌阳性征象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5~79(57.87±10.36)岁。经病理学诊断确定小肝癌30例,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6例,正常者4例。纳入标准:(1)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诊断;(2)经病理检查证实;(3)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影像学诊断禁忌症;(2)诊疗依从性差。
1.2方法
        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检查前,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即检查前2d以少渣食物为主,检查前1d以流质食物为主,检查前6h禁食;选择患者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价值、注意事项等具有全面、正确认知;为患者开展屏气训练,以保证检查时呼吸方式正确。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西门子Skyr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T1WI正反相位序列(TE=2ms,TR=90ms,层厚6mm,层间距1mm)、T2WI抑脂序列(TE=80ms,TR=450ms,层厚6mm,层间距1mm)、动态增强扫描(TE=2.1ms,TR=4.4ms,层厚2.5mm,FOV42×42,矩阵320×224)。利用0.2ml/kg钆喷酸葡胺注射液(生产企业: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231)进行静脉造影,注射速率2.5mL/s,静脉造影后15~25s进行动脉期扫描、50~60s进行门静脉期扫描、90~150s进行平衡期扫描、220~300s进行延迟期扫描,统计扫描结果。
1.3观察指标
        (1)诊断效能: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用a表示,假阳性用b表示,假阴性用c表示,真阴性用d表示。阳性预测值=a/(a+b)×100%,阴性预测值=d/(c+d)×100%,灵敏度=a/(a+c)×100%,特异度=d/(b+d)×100%,准确度=(a+d)/n×100%。(2)统计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准确诊断病例的小肝癌类型。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数(n)、率(%)表示,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肝癌诊断效能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共检出小肝癌29例,阳性预测值96.55%(28/29),阴性预测值90.48%(19/21),灵敏度93.33%(28/30),特异度95.00%(19/20),准确度94.00%(47/50)。CT共检出小肝癌24例,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3.33%(20/24)、61.54%(16/26)、66.67%(20/30)、80.00%(16/20)、72.00%(36/50)。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效能指标均高于CT,灵敏度、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8.575,P<0.05)。

2.2小肝癌分类情况
        28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准确检出病例中,速升速降型患者占比最高,达到46.43%,缓升缓降型患者占比最少,为7.14%,具体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CT诊断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结果,发现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诊断效能更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超过90%,说明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提升小肝癌临床诊断正确性、有效性、可靠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凭借T1加权成像、静脉造影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技术结合应用,能够获取将组织血管情况、脏器供血情况、组织器官生理性质改变情况等进行清晰、准确显示,便于病灶检出、病症识别与判断[2]。肝脏血液供应丰富,常规超声、CT检查很难准确辨识肝脏肿瘤微血管情况,从而降低小肝癌灵敏度、准确度。相对而言,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准确辨识小肝癌患者供血情况,确定疾病类型,为病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路芸,田建英,马田军,等.多模态MRI检查与CT动态增强对小肝癌的诊断效能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21-22.
        [2]王雁平,王庆华,李红.磁共振和DWI诊断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3):90-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