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8期   作者:徐弋
[导读]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徐弋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邮编:62600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单因素、多因素。结果: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中,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0.05)。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PACHE 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0.05)。结论:急诊重症监护室中存在多项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需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指标进行回归分析,采取集束化治疗手段稳固患者生命体征,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室;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性质全年无休,24小时随时收治重症患者。收治的重症患者多数为器官衰竭、呼吸系统疾病、重症胰腺炎疾病等。急诊重症监护室随时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生命[1]。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5-61)岁,平均(53.13±8.23)岁。纳入患者排除年龄小于18岁者、癫痫、中风、以及器质性外伤。
1.2调查方法
        基本调查条目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调查条目包住院时间、病史、治疗结果,入住入住EICU后首次检验的各项生化指标检查(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生命体征监测(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心跳指数、呼吸系统),集束化治疗(h抗菌药物、2h内建立中心静脉压、激素使用、强心药等)。
1.3观察指标
        将单因素分析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p<0.05)。(1)单因素分析变量包括: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ODS数目、SIRS数目。(2)多因素分析变量包括:APACHE 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中,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0.05),见表1。

2.2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PACHE 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严重的阴性杆菌感染容易导致脓毒症休克,因此感染性休克也称为脓毒症休克脓毒症休克是由于细菌、毒素或胞壁产物进入血液,导致细胞或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或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的各器官,进而影响组织灌注,造成机体缺血、缺氧、代谢紊乱以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肾脏或神经系统等出现功能障碍[2]。目前,ICU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共识是集束化治疗,即以循证医学的证据和指南为基础,结合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将一组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方法纳入治疗套餐,逐步实施有效治疗。集束化治疗能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死亡餐。近年来,虽然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抗感染治疗、监测治疗和器官支持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
        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APACHE Ⅱ评分,该评分指标可客观反映ICU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其分值越高,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风险就越大,造成死亡风险因素包括急诊护理因素,尤其医疗体系不完善,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发生无法规避的危险因素,从而造成患者生命安全,导致患者家属与医护之间产生矛盾;环境和物质因素,重症监护室环境不够完善,医院器械配置不到位,导致工作环境处于紧张状态;管理因素,制度不完善,医护人员没有在按时完成工作或是工作量大于劳动力。因此,对于以上情况,我们采用集束化治疗能够有效的规避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风险。集束化管理具有明确、统一的目标,集中采用封闭式管理,隔离了对其他病房造成的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病情紧急,死亡率高,采用集束化治疗可以有效的调动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在患者发病24小时后,对患者进行密切关注,同时展开进一步治疗,确保混着在治疗期间病情稳定,减少意外发生或是病情突然恶化导致死亡[3-4]。既往研究认为当APACHE Ⅱ评分≥17分为预后死亡的界点,而赖添顺等人的界点为26. 5分,处于偏高水平; 而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的界点为26分。SIRS数目和MODS数目,均为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说明这两者数目越多,则死亡风险就越大; 机体若遭受严重感染刺激或者创伤,可以促使炎性因子失控性地释放,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造成SIRS的发生,最后进展为MODS; 这提示,在临床ICU,感染性休克病例除了必要的基础治疗外,还应密切监测其SIRS的数量,提前做好器官功能性保护治疗。血清白蛋白,本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含量低是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由于低蛋白血症容易引起全身水肿,进一步促进感染扩散,而感染性休克又进一步加剧低蛋白血症,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病情恶化。因此,针对此类患者,我院采取的措施是适时补充蛋白质和生长因子,促进血清蛋白合成,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平均动脉压,由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在血压明显降低前,心脏排出量代偿性增加,此时血压降低不明显; 本研究还认为,随着病情的发展,毛细血管渗漏,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管阻力下降,静脉扩张和心脏代偿机制受限,使得机体长期处于低灌注和组织细胞缺氧状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导致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急诊重症监护室中存在多项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需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指标进行回归分析,采取集束化治疗手段稳固患者生命体征,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韩旭, 张雨婷.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9, 048(005):430-433.
        [2]许成, 杨德兴, 赵琨,等. 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后[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 040(009):89-95.
        [3]陈毓、吴德军、马爽. 基于病原学调查的急诊ICU初始抗感染策略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 v.30(15):93-96.
        [4]Kang J S , Yi J , Ko M K ,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Acquisition in an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Korea: a Case-Control Study[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19, 34(18).
        作者简介:徐弋,女,1985年10月25日,四川康定,主治医师,本科,中西医重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