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8期   作者:颜辰耀
[导读]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
        颜辰耀
        台州骨伤医院,浙江省温岭市 317500

        摘要:目的:分析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度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按照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方法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每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研究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方法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骨折恢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令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随之增强,促进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好转。
        关键词:四肢创伤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支架;交锁髓内钉固定
        引言: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具有并发症多、康复周期长和治疗难度大的特点,使该科室的医护人员面临严峻的工作挑战,令其临床治疗方法也成为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而随着近些年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使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文详细分析了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此为增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抽出2020年度收治的60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依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的患者人数均为3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均为16:14。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岁和≤62岁,平均年龄为(39.8±1.5)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4岁和≤63岁,平均年龄为(39.1±1.6)岁。两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标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方法,首先指导患者在手术台上保持仰卧位,给予患者适宜剂量的麻醉药物,以此减轻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然后在患者的结节上方位置作一切口,通过逐层切开骨折部位组织的方式,让骨折内部的具体情况全面暴露于视野之中。紧接着通过牵引复位、放置髓内钉、再次复位及放置髓内钉、固定连接器、加压和清洗消毒术腔和缝合包扎切口的操作流程,完成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工作,使患者的病症问题逐渐好转[1]。
    观察组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在术前应密切观察四肢骨折患者的病症类型,根据患者的骨折稳定程度选取单平面单侧固定法或双平面双侧固定法,使手术治疗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给予患者适宜剂量的抗生素药物,做好切口感染的预防工作,令患者拥有良好的治疗体验。紧接着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面对患者的开放性创伤位置,医护人员应通过清理创面、逐层切开骨折部位、清除坏死组织、做1cm左右皮肤切口的操作流程,将套管及套针插入患者创伤处骨头表面。
通常情况下,使用螺纹针时的钻头距离、拧入距离、穿出距离,应分别控制在1.5mm、4mm和3mm,以此确保螺纹针固定效果的稳定可靠。

若采用无螺纹的针,则利用横向贯穿的方法,通过切开侧出口皮肤、穿固定针、整复骨折部位和钢针固定的操作,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固定针的穿插位置,通常为骨折上骨段、下骨段和二骨折段5cm处各1根[2]。待上述一系列操作均已完毕后,医护人员应根据四肢骨折患者的具体病症位置,选用双平面三角式、双平面半针固定和单平面半针固定,进一步提高骨折位置的固定效果,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好转。并在患者手术完毕后的3-5d内给予适宜剂量的抗生素药物,预防各类并发症问题的发生,确保四肢骨折患者的顺利安全康复。
        1.3 观察指标
        研究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效果差异,以治疗有效率、骨折恢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20.0软件,对60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并采用(%)和(±s)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标识,经过X2和t/X2全面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恢复时间(3.54±0.94)个月和创面愈合时间(38.53±2.68)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83±1.05)个月和(49.31±1.93)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活动度评分为(8.42±1.84)分,稳定性评分为(10.52±3.67)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14.86±3.64)分。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活动度评分为(7.28±1.62)分,稳定性评分为(8.48±3.74)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12.26±3.27)分。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5/3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相比于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方法,对四肢骨折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临床治疗安全性均得到较好的改善,让患者的肢体关节功能明显增强,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为四肢骨折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詹义兵,李华,靳朝国,熊怀风. 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联合治疗在四肢创伤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08):76-78+82.
        [2]李睿明. 探讨肘关节创伤骨折手术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近远期疗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8):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