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集束化护理在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的人工气道重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式。结果:人工气道管理中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前发生人工气道堵塞发生率5.00%,集束化护理管理后明显降低(P<0.05),见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人工气道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分布感染发生率。缩短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集束化护理;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医学护理技术的发展,集束化护理提出并应用于临床中。这一护理理念最初由美国健康研究所提出,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集束化方案已经得到临床正式,可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肺部功能,与单独执行精细化管理,对患者的生命延长更具积极意义。在执行护理过程中,需要选择专业性高的护理人员。在具体护理实施中,注重细节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每个元素的具体实施,使护理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护理项目操作,使护理工作规范[4-8]。科学,保证人工气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的人工气道重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1]。
1.2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需强化ICU病房管理,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做好气道湿化、吸痰、口腔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给予营养支持。
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如下:
①做好人工气道湿化工作。需将湿化器水温维持在32至35摄氏度之间,气体适度需控制在60%至70%之间。
②采用合适的固定方法:(1)气管插管可选择防水胶布、寸带、导管固定器等,对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可采用多重固定。固定处每次行口腔护理或其他操作时进行检查,避免口唇、面部等部位皮肤损伤[2]。每天更换固定胶布,胶布浸湿或松动、寸带污染或干结变硬应立即更换。(2)气管切开可将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端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死结或手术结,以防脱出;松紧要适度,以一指的空隙为宜。
③各类仪器的正确使用:(1)人工气道患者除了呼吸机,还有可能会用到很多辅助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高流量无创呼吸湿化治疗仪等,护士均要熟练掌握。(2)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应指定专人负责,发现故障及时报告维修[3]。
2结果
2.1管理前后人工气道堵塞发生率。
人工气道管理中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前发生人工气道堵塞发生率5.00%,集束化护理管理后明显降低(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学科的发展,科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人工气道患者更是日益增多。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容易使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问题,且并发症诸多,对预后效果的增强十分不利。选择使用常规护理措施,仅仅是某一护理措施发挥作用,而集束化护理则不同,基于常规护理,充分利用循证护理模式,将能够使患者结局得到改善的所有护理措施集中起来,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4]。
集束化护理最早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提出,主要是指在处理某些难治的病患时,通过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集合处置,以帮助患者得到最优护理服务和护理医疗结局为主要目的[5]。呼吸重症每年收治大量的人工气道患者,他们住院时间长,资源开销大,家庭经济负担重。
集束化护理管理提高了护士对保持人工气道通畅的认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了操作流程,统一了认识,强化了护士的应对能力,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自信心及团队的凝聚力,每一位患者的康复出院,都凝结着护士们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极大地增强了职业获益感及集体归属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在人工气道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分布感染发生率。缩短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慧莹.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4):146-147.
[2]周娜.集束化护理在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4):178+189.
[3]王国力,全金梅,燕朋波.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07):406-407.
[4]姚撑秀.集束化护理在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8(8):140.
[5]邓秋霞,李虹彦,昝涛,等.集束化护理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9):1072-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