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瑞
41272719890701**** 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入院者43例,纳入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入院者43例,纳入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患儿家长满意度,并比较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发育商(DQ)、运动能力(GMFM)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优良率(90.70%)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对照组DQ评分、GMFM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提高,两组间对比,研究组DQ评分、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结束后,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0.70%,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72.09%,两组间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施行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护理效果,进一步改善发育商及运动能力,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入院者43例纳入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入院者43例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19±0.32)岁;脑瘫类型为痉挛型20例,手足徐动型7例,共济失调型5例,松弛性瘫痪型7例,混合型4例。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10±0.29)岁;脑瘫类型为痉挛型21例,手足徐动型8例,共济失调型4例,松弛性瘫痪型5例,混合型5例。两组上述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脑瘫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选取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②患儿生命体征平稳;③患儿家长无沟通交流障碍。
1.2.2排除标准①肌肉萎缩患儿;②重度肌无力患儿;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向家长详细讲解康复治疗方法及作用,并给予心理疏导,取得家长配合,全面分析患儿病情,并告知家长,常规采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进行物理因子治疗,并给予推拿护理,结合患儿体质量、营养状况等,科学安排患儿饮食,保证患儿每日营养及能量需求。持续护理6个月。
1.3.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早期干预。结合患儿脑瘫类型、病情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参照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发育规律,选择性应用上田疗法、Peto疗法、Vojta疗法等进行运动训练,每次20min,每日2次,并指导家长观摩、学习相关运动训练手法,嘱咐家长配合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1)头的控制能力训练:头部难以直立的患儿,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双腿夹住患儿下肢,手扶患儿双肩缓缓抬起,至头部抬高5s左右后放下,随后轻揉患儿颈部肌肉。(2)翻身训练:患儿仰卧,护理人员轻轻将患儿头部向翻身方向转动,于患儿髋部及下肢部位辅助用力,顺势将患儿躯体向翻身方向转动,引导患儿用手支撑翻身,翻身后引导患儿双手支撑,并用手掌托住患儿胸部,辅助患儿进行支撑。(3)坐位训练:患儿平躺,双下肢屈曲,双手环握患儿肘部,缓慢拉起,使患儿呈坐位,扶稳患儿,保持坐位5~10s后缓慢放平。(4)爬行、跪立训练:引导患儿双手支撑,头前方放置色彩鲜艳或可发光发声的玩具,手托患儿胸部引导患儿爬行,爬行2~3m后让患儿抓握玩具,缓慢抬起患儿上身,呈跪立位,坚持5s左右。(5)站立、行走训练:双手抓握患儿前臂,将其缓慢拉起站立,坚持5s左右后采用玩具诱导患儿行走。持续护理6个月。
1.4观察指标
1.4.1护理效果评估标准:优为护理后患儿双侧股外展障碍、偏瘫、面部肌肉活动增加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良为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减轻;差为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将优和良计入优良率。
1.4.2发育商及运动能力分别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评估患儿发育商(developmentalquotient,DQ)及运动能力。采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DQ。采用粗大神经运动评价量表(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scale,GMFM)评估运动能力,总分264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1.4.3患儿家长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估,该量表总分19~95分,分为非常不满意(19~37分)、不满意(38~56分)、一般(57~75分)、满意(76~94分)、非常满意(95分)。将非常满意和满意计入护理满意度。
2结果
2.1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DQ及运动功能护理前,两组DQ及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两组DQ及GMFM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小儿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脑部发育不成熟引起的运动障碍类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儿脑瘫患者的疾病位置处于脑部,常存在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癫痫、智力障碍等症状,疾病的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的健康水平,影响其家庭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病情,促进其健康的恢复,十分必要。家庭参与式康复干预能够更好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康复的效果。家庭参与式康复干预,能够让小儿脑瘫患者由最亲近的人实施功能锻炼,且锻炼的环境熟悉,可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得患者和家属更好的互动。家庭参与式康复干预中给予患者智力训练、语言锻炼、行走锻炼、爬行锻炼、站立锻炼、头部锻炼、坐位锻炼等,能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使得患者对生活能力逐渐掌握,改善其语言功能以及智力水平,以此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单一,措施不够全面,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整体护理效果不尽理想。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较常规护理干预更加全面、细致,能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开展持续有效的护理措施,给予患儿全面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治疗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DQ及GMFM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进一步提高患儿发育商及运动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可结合患儿脑瘫类型、病情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各项运动疗法针对性、规律性强,长期持续开展头部的控制能力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及站立和行走训练,可有效纠正患儿不良动作状态,同时能逐渐改善患儿肢体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从而改善护理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患儿家长在护理工作的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取得家长配合可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此外,护理满意度一直是临床评估护理效果的常用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施行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护理效果,进一步改善发育商及运动能力,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琳琳,卢甜甜.中医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16(16):48-49.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309.
[3]李弯,边俊梅,熊诗思,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康复中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29-33.
[4]颜华,林栋.SET悬吊训练对30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7,48(5):55-56.
[5]杨茜.康复护理应用于小儿脑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