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
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省宜宾市,64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实际临床效果及缩短急救时间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1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62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命名为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后者接受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急救护理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急救时间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多变,病情发展快,对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通常需要争分夺秒的来提升救治成功率,但由于受病情的影响,患者大多处于负性情绪当中,加上疼痛的影响,降低配合度[1],从而影响救治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急救流程中需要配合良好的护理方案。本文以我院急诊危重症患者为例,分析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2例,均抽取自2020年1月至1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1例中有患者女14名,有患者男17名,年龄最小33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48.67±3.22)岁。其中休克2名、肾功能衰竭7名、心力衰竭12名、肝功能衰竭7名以及严重创伤骨折3名。
观察组:本组31例中有患者女13名,有患者男18名,年龄最小35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为(48.85±3.13)岁。其中休克2名、肾功能衰竭8名、心力衰竭10名、肝功能衰竭8名以及严重创伤骨折3名。
以上内容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制定急救的流程,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急救方案。
观察组: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1)成立急救护理小组,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临床需求,以医院现有的医疗资源来制定急救方案,并对危重病的救治流程进行定期总结,分析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完善(2)在院前接触到患者后,需要第一时间与各个科室联系,说明患者的情绪,使院内做好救治的准备,缩短准备的时间[2](3)待患者进入医院后,开放绿色通道,于2min内评估患者的病情,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如有危机临界值,需要及时反应,做对应的处理,如果患者的病情危及且复杂,需要及时组织会议,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救助准备(4)对于仍有意识的患者,需要做好耐心的情绪安抚工作,并简单说明后续的诊疗流程,帮助患者放松心态,信任医护人员,并及时联系家属,做好后续的准备工作[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急救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急救护理效果:总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
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以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进行表示。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本文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接受卡方检验以及t检验,并分别以例数(百分比)以及(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当处理结果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救护理效果
见表1所示,急救护理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见表2所示,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危重患者抢救科室,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的患者均处于病情危急的状态,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意识障碍、休克等,增加诊疗的难度,因此,该科室要求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医疗知识和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所以需要在患者人员后需要尽快开展救治工作,为了保证救治成功率,还需要辅以有效的护理模式。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临床新型的干预模式,其相比常规护理更加具备专业性、科学性以及整体性,其可以满足多个科室共同协作的原则,在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全面的诊疗和护理,从而争取最佳的救治方案[4],此外,通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以尽可能的缩短救治准备的时间,所有的评估病情流程一级准备流程均尽可能的缩短或提前准备,避免时间的浪费,从而为患者争取及时的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以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急救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继伟,王喜英,孙青玲.对急诊危重症病人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干预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4):625-626.
[2]杨柳.探究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J].家庭生活指南,2021(02):77-78.
[3]刘佳惠,熊钰.国内急危重症患者院内预警分级转运效果的Meta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02):128-133.
[4]尤银刚,鲁志才.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