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吕少仙 赵惠 李婷 通讯作者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云南 昆明 邮编:650032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对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恐动症患者的积极影响、相关因素及干预方式,以期减轻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疼痛-恐惧感,促进心脏早期康复。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中青年患者;冠心病;PCI;恐动症
1 研究背景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指冠状动脉狭窄或功能改变后,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的一种心脏病[1]。在 2017 年 8 月 11 日的中国心脏大会上,中国人群冠心病流行病学情况表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各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可见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又一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另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2],该病也引起人们及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是目前国内外冠心病病人最重要、最主要的血运重建手段[3]。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CI术及药物治疗并不能持续、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也不能消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4],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仍在10%左右[5]。因此,PCI术后的心脏康复[6],尤其是心脏运动康复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目前,临床上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开展情况不甚理想,护士对病人的心脏运动康复健康指导工作存在缺陷,并且护士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不佳[7],而护士在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心脏运动康复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恐动症
2.1 定义
冠心病主要症状是疼痛,患者可能会因为受到疼痛的伤害而对日常的运动产生恐惧,这种对运动的恐惧感被学者称为“恐动症”。
恐动症的定义来源于“恐惧-回避”模型,是1983年Lethem等[8]提出的。恐动症(kinesiophobia)可使患者对日常的运动产生恐惧心理,而躲避运动,这样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中青年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主要群体,当他们患病时,就会对自己的价值、承担家庭责任以及创造财富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会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等感受。这些患者的角色由照顾家庭的主体变成了被家庭成员照顾的对象,家庭成员的照顾也让他们感到了愧疚,因此患者大部分都会产生拖累家人的心理负担。这随着冠心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死亡率也在下降,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患病的情况下继续生活,因此这些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1990年,Kori等[9]给出了恐动症的定义,将恐动症定义为因为机体受到疼痛的伤害,会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进而对正常的活动都产生了恐惧,这种恐惧是过度的、非理性的。胡文[10]在2012年将“Kinesiophobia”翻译为恐动症。
2.2 国内外关于恐动症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恐动症的研究
国外对恐动症的研究涉及的主要是慢性疼痛。Branstrom 等[11]对261名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恐动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存在恐动症的情况,发生率为56%。Svensson等[12]对80名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的患者是否存在恐动症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患者术后存在明显的恐动症,恐动症的发生率高达45%。Misterska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恐动症在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发生率为81.5%。Kocic等[14]对78例膝关节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8%的患者存在恐动症。Back等[15]对332名冠心病患者的恐动症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为20%。
2.2.2 国内恐动症的研究现状
恐动症在国内的研究比较少,蔡立柏[16]等对29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恐动症发生情况的调查问卷及分析,结果显示,恐动症发生率31.88%。影响患者恐动症的因素有疼痛时间、文化程度、自我效能、积极应对、客观支持。王宋超等[17]对浙江省3家三甲医院疼痛门诊176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恐动患者恐动症量表的评分为(42.92±3.47),恐动症比例为42.61%,学历、当前躯体疼痛和既往最痛水平是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潘丽[18]等对≥18岁的慢性腰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较高,恐动程度主要受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疼痛程度、社会支持水平、疼痛接受程度、焦虑和抑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国内有研究[19]指出,恐动症在慢性下腰痛患者中普遍存在。国内目前暂未见关于中青年冠心病恐动症发生情况的研究报道。
3 认知行为疗法
3.1 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及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20]。应用CBT对恐动症患者进行干预,目的是识别、重塑慢性疼痛患者对日常活动及功能锻炼的认知和行为,通过恐动症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设定预期活动或锻炼目标,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康复信念和克服恐动的行为,其哲学根源是解释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作用,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思想、行为和情感[21],着重强调对恐动症采取积极的应对行为。
3.2 认知行为疗法的积极影响
传统的护理模式在提升患者依从性方面有所欠缺,患者出院后意识、思维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重现各类不良生活行为,诸如再次吸烟、高血压患者饮食高盐高脂、糖尿病患者不注重控制体重,加重各类心脏事件发生风险。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知识、态度信念、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
前期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及早树立较为全面的疾病认知,强调只有健全认识,能够在后期更好地培养对抗疾病的信念与信心。为患者梳理各阶段目标,逐一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联合医师与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助于患者更好地辩明健康知识所属领域,提高患者印象。借助互联网手段患者反复学习疾病与护理知识要点。评估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反复示教,有助于患者基本健康知识的彻底掌握,在反复学习中提升患者依从性。借助病友间沟通的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放下心中自卑、警惕等消极心理,加之贯穿始终的心理护理,更好地为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念。患者参与健康行为制定,有助于加强患者理解力。运动指导强健体魄,而后续的随访工作则为患者树立长效的监督、学习服务机制,有助于医方动态掌握患者行为变化,及早发现危险因素的存在并及时纠正,始终确保患者健康生活习惯的维系, 进而远离各类心脏风险事件。
4 小结
对确诊冠心病并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行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强化患者心脏事件危险因素控制水平,改善心脏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9.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79(29):487-491.
[3]刘浩生.201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数据分享[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33(9):22-23.
[4]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5):340-348.
[5]张璇,王硕仁,李瑞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4):428-432.
[6]KABBOULN N, TOMLINSON G, FRANCIS TA,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e component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J Clin Med,2018,7(12):12.
[7]王婷,陆萍静,柳晓,等.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21):106-109.
[8]Lethem J, Slade PD, Troup JD, et al. Outline of a fear-avoidance model of exaggerate pain perception[J]. Behav Res Ther,1983,21(4):401-408.
[9]Kori SH, Miller RP, Todd DD. Kinesiophobia:a new view of chronic pain behavior[J].Pain management,1990,3:35-43.
[10]胡文.简体中文版TSK和FABQ量表的文化调适及其在退行性腰腿痛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2.
[11]Branstrom H, Fahlstrom M. Kinesiophob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J]. J Rehabil Med,2008,40(5):375-380.
[12]Svensson GL, Lundberg M, Ostgaard HC, et al. High degree of kinesiophobia after lumbar discherniation surgery: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84 patients[J].Acta Orthop,2011,82(6):732-736.
[13]Misterska E, Jankowski R, Glowacki J, et al. Kinesiophobia in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iscopathy and coexisting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relation to pain-related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sports activity[J]. Med Sci Monit,2015,21:181-194.
[14]Kocic M, Stankovic A, Lazovic M, et al. Influence of fear of movement 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utcome[J]. Ann Ital Chir,2015,86(2):148-155.
[15]Back M, Cider A, Herlitz J, et al. The impact on kinesiophobia (fear of movement) by clinical variable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Int J Cardiol, 2013,167(2): 391-397.
[16]蔡立柏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 30(7):758-761.
[17]王宋超等.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48(12):929-932.
[18]潘丽,史宝欣.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学,2019,22(8):979-981.
[19]宋莹莹,等.慢性下腰痛患者恐动症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18, 18(8):572-574.
[20]Richmond H. Using a CBT approach to manage low back pain[J]. Nurs Times,2016,112(18):12-14.
[21]祁娟,丁燕,缪靓靓.慢性疼痛患者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5):3698-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