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英 唐振新 王长鹏 崔延东 倪荣帅
聊城市第二人民院介入诊疗室 252600
【摘要】 目的;探讨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做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对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护士按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ITHBC理论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疾病危险因素认知情况、护理效果及依从性。 结果 实施 ITHBC 的健康教育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护理效果、相关危险因素认知、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 ITHBC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疾病护理效果、相关危险因素认知情况、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THBC 的健康教育是脑卒中二级预防和患者康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升其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促进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提升其健康行为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增强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意识,对患者预后及康复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ITHBC理论 健康教育 缺血性脑卒中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管支架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血管狭窄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患者在治疗后易发多种并发症,如何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的关键, 故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均具有积极作用[1]。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提升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其行为改变的动机、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维持,减少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出现脑血管再狭窄现象,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56.25±4.37)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3岁,平均(52.34±5.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临床确诊缺血性脑卒中。 ②经该院进行支架植入术治疗; ③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 ④无严重的精神疾病; ⑤能与人正常交流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⑥出院后病情稳定具有固定的联系方式;⑦患者及家属知道该研究且自愿参与自愿配合;⑧首次发生脑卒中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有精神障碍或精神迟滞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心、 肝、 肾等并发症者;③病情危重且意识模糊者④有精神疾病,不能正常交流的;⑤不愿参加该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院内健康教育和术后门诊随访。采取集中授课和单独讲解的方式,术前指导、术后护理、 进行入院宣教、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及出院后随访教育。对出院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干预, 护理评估及相关问卷调查为主,主要采取健康教育、 对其居家康复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 的健康教育干预。
1.3.1 入院时教育
①根据ITHBC 框架,编制ITHBC 脑卒中介入患者自我管理手册。②采用动机性访谈模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思考和判别自身存在的不良生活作息和行为习惯。③对患者不良生活作息、行为习惯、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及预后的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评估。④通过视频播放及病例回顾等方式, 让其产生改变现状的迫切心理, 制定合理的健康生活计划。
1.3.2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
①采取动机性访谈引导患者表达急需改变的行为现状, 协助其制定短期改变的目标。②详细讲解自我评估计划和实施方法,教会患者学会自我管理、评估和总结。
1.3.3 出院时健康教育
①通过动机性交流引导患者自我思考康复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详细了解患者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及社会资源。②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并制作成手册,内容包括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发症处理和预防、生活注意事项及饮食运动指导等。③患者出院前1d,对其行为改变动机及现状进行评估。
1.3.4 院外随访健康教育
①制定随访健康教育访谈内容及计划。②详细告知复诊前1天晚上22:00前不能饮食饮水,保持空腹状态持续到复诊结束。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的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认知情况进行评分比较。②采用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分比较,评分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③采用患者依从性问卷调查表,该调查表包含用药依从性、门诊复查依从性及生活方式依从性,得分越高则表明依从性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 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采用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 ITHBC 的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 观察组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的对照组 ,与干预前比较均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Q评分比较
实施ITHBC的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躯体症状、躯体活动程度及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对照组均 P< 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实施ITHBC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对照组均 P<0.05。
3 讨论
ITHBC的理论框架由三种模式和两期结果所组成,具体指知识-信念模式、自我管理模式和社会促进模式, 两期结果是指短期或长期的目标实现情况及行为改变习惯的形成[2]。综上所述, ITHBC的健康教育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促进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提升其健康行为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增强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意识, 对患者预后及康复效果具有实际意义[3]。
参考文献
[1]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9.04.18(4):72-75.
[2]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6.07.13(7):557-560.
[3]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9.04.18(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