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难治性鼻出血采用耳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鼻腔微填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杨倩楠
[导读] 目的:探讨鼻腔微填塞治疗方式联合耳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方式共同治疗临床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效果。

        杨倩楠
        武汉市青山区普仁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微填塞治疗方式联合耳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方式共同治疗临床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效果。方法:自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3月10日选取28例常规鼻腔填塞治疗及28例联合治疗(鼻腔微填塞治疗联合耳内镜下电凝止血)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分析对比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疼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出血量对比,前者显著偏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前者显著偏低,(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对比,前者显著偏低,(P<0.05)。结论:鼻腔微填塞治疗方式联合耳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方式共同治疗临床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不仅能够缩短患者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还能减少出血量,降低泪囊炎、结膜炎以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感。
        【关键词】鼻腔微填塞;耳内镜下电凝止血;难治性鼻出血;疼痛程度
        在耳鼻喉科发病率较高疾病之一是鼻出血,大部分患者经过冷冻、电凝、烧灼、鼻腔填塞或者是激光等治疗后可起到止血效果,但一部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经过以上治疗方式后仍然无法彻底止血[1]。随着国内耳内镜技术的持续发展,开始被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出血患者,在耳内镜成像系统中明确找寻患者出血点以及鼻腔状况,从而开展针对性止血治疗,减轻患者治疗痛苦,避免传统鼻腔甜塞盲目性[2]。与传统鼻腔填塞治疗方式相对比,耳内镜下电凝治疗方式可有效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加快患者病情康复,可行性极高[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鼻腔微填塞治疗方式联合耳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方式共同治疗临床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3月10日选取5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8:1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9岁,均数值(59.63±8.2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9: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0岁,均数值(59.32±7.9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将无菌凡士林纱布其中一端进行折叠,随后放置于患者鼻腔后上方位置使其嵌紧。打开折叠部分,保持口袋状,随后由上至下、由前至后将棉条长端持续填塞至整个鼻腔。若仍有鲜血流出,则重新填塞,同时予以静脉止血药物。两天内将填塞物取出,最长不可超过三天,指导患者保持半卧位,同时予以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鼻腔填塞方式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开展耳内镜下电凝治疗前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对其鼻腔进行清理,随后在耳内镜协助下采用肾上腺素棉片查找鼻腔内出血点。确定出血点后选择双极止血,若存在隐匿出血点,且电凝刀无法到达,则开展鼻中隔剥离;若由于出血量较多而无法探查出血点,则选择棉片压迫,随后沿着出血方向将棉片慢慢撤离;若出血点在动脉位置,则利用环形电凝出血点周围动脉,随后再对动脉断端进行电凝处理;若未能探查出去点,则直接于患者后鼻孔上方蝶腭动脉处进行电凝治疗。电凝止血以后,在出血点紧贴明胶海绵,并折叠按压,两天后将其取出。
1.3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后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出血量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加以比较;
        (2)两组治疗后泪囊炎、结膜炎以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等,以视觉模拟疼痛表(VAS)打分,总分10分,疼痛程度越强烈,评分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加以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出血量对比,前者显著偏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前者显著偏低,(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对比,前者显著偏低,(P<0.05),见表3。

3、讨论
        人体出血中鼻出血十分常见,最高发生率可至85%左右。大部分鼻出血患者持续时间偏短,并且出血量少,无需开展特殊治疗便可治愈,同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4]。然而若出现大量出血且鼻出血反复发作,则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对症治疗,能够避免失血性休克或者是继发性贫血等并发症发生。
        存在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其出血点主要集中在鼻腔深部位置,常规鼻腔填塞治疗方式只能针对一般鼻出血患者,对于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疗效欠佳。是因为人体鼻腔结构十分复杂,而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出血点相对靠后,仅选择沙条进行填塞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出血量较大、填塞时不宜易过长,反复填塞会加重鼻黏膜膜摩擦受损程度,还会引发糜烂引起感染或者是中毒休克综合症。耳内镜其直径只有1.9mm,被临床广泛用于确定鼻道顶部以及嗅裂鼻中隔等较为狭窄部位,操作十分便捷,且空间宽广,结合电凝止血,可确保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出血量者显著偏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偏低,VAS评分显著偏低,(P<0.05)。
        总之,在予以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常规鼻腔填塞治疗方式基础之上,还需结合耳内镜电凝止血治疗方式,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促使患者早日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单桂华. 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1):73-74.
[2]李春冬. 耳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鼻腔微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26):65-66.
[3]裴文兴, 刘建功, 赵晓宇,等. 耳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鼻腔微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效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 2018, 25(3):329-332.
[4]刘新刚, 薄琳, 刘玉红,等. 难治性鼻出血60例[J]. 武警医学, 2019, 30(10):82-84.
[5]刁玉佩、郭明坤、李萍、赵婕. 经耳内窥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32):121-123.

杨倩楠,女,汉族,1997.5.23,湖北孝感,本科,护士,武汉市普仁医院,湖北武汉430000,研究方向:耳鼻喉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