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张方方
[导读]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张方方
        郑州颐和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中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病例纳入时间2018年5月-2020年4月,对8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结果表示65例患者为阳性,通过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后62例为阳性,诊断正确率为95.38%,且3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轻度恶心,但并未影响检查。结论: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诊断小肠疾病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作为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小肠疾病
        小肠属于人体中主要组织,病变产生类型较多,其中包含息肉、肠腺癌以及淋巴瘤等。小肠疾病对于人体具有严重危害,可损伤患者肠道[1]。小肠疾病极易出现腹痛表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小肠的生理解剖存在独特性,因此提升了临床诊断难度。内窥镜检查和X线检查均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并且此两种方法具有禁忌症。此次研究分析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病例纳入时间2018年5月-2020年4月,55例患者为男性,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最大者为66岁,年龄最小值为37岁,平均年龄(50.5±5.1)岁。
1.2方法
        8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进行诊断,检查前1日对患者进行肠道清洁,服用泻药,并在检查前1万和检查当日禁食。检查当日检查前3.分钟、40分钟一集60分钟服用500ml甘露醇,指导患者憋尿使得膀胱呈现充盈状态。检查前10分钟对患者肌肉注射654-2 10mg,使得小肠呈现低张状态,将肠蠕动减少,检查前患者需要服用500ml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对比剂碘佛醇注射至肘静脉中,用药剂量2.0ml/kg,每秒速度为3.5ml,注射30秒后对患者实施动脉期扫描,注射60秒后对患者实施静脉期扫描。感兴趣位置为腹主动脉平肝门,出发阈值设置120Hu,此位置CT值在120Hu后予以延迟扫描,自剑突开始扫描直至耻骨联合平面,患者在扫描时需要屏气,首先进行平扫,而后对动脉期以及静脉期进行扫描,设置电流为250mA,设置电压为120kV,设置层厚为1mm,设置层间距为1mm,设置螺距为1,设置视野为350mm。
1.3评估指标
        患者扫描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
        文中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时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工具,数据结果以计数资料呈现,数据检验选择卡方,数据通过比较如差异显著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正确率
        病理结果显示65例为阳性,15例为阴性,患者通过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后62例为阳性,诊断正确率为95.38%,见表1。

2.2 不良反应
        80例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患者均可耐受,并未对检查产生影响。
3 讨论
        小肠病变属于不可忽视的一种疾病,可对肠道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会产生肠道疼痛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可协助患者确定,从而进行治疗。临床通常选择胶囊内镜、小肠钡剂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显像进行检查,以上检查方法均具有局限性,小肠钡剂造影对于血管病变并无用处,胶囊内镜对于患者而言虽安全性良好,同样具有缺陷,无法实施病理检查以及内镜下治疗点,放射性核素显像极易产生假阳性[3]。
        本次研究抽取80例患者进行分析,病理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65例为阳性,15例为阴性,患者通过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检查后显示80例患者中62例为阳性,诊断正确率为95.38%,说明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具有临床可行性。双期造影可对动脉期粘膜加强以及系膜血管予以观察,静脉期能够将系膜静脉实际情况以及肠壁结构呈现[4]。重建冠状位和静脉注射对比剂可呈现患者肠壁结构、肠管排列和系膜血管。炎症性小肠病变的病理基础为肠外并发症以及瘘管窦道。小肠CT造影可将其进行正确呈现,同时小肠肿瘤性病变在进行造影检查过程中,出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极易生长在外腔。部分小肠腺癌患者CT造影表现为局限性肠壁加厚,肿瘤诊断过程中需要确保肠管处于充盈状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多平面观察。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小肠疾病的过程中选择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诊断正确率较高,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中明.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3):47-48+54.
[2]姜旭栋.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104-105.
[3]刘付燕玉.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技术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03):126-130.
[4]王刚,李志明,于澜,周晓明,赵蕊蕊.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98-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