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张烨
[导读] 目的:明确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张烨
        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155100
        【摘要】目的:明确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选用某医院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68例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氨溴索佐治措施,通过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确切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调查数据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问题;结论: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优异,值得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氨溴索;哮喘性支气管炎;临床诊疗;治疗效果
        哮喘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中较常见的病症,此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咳痰、易复发,若是发病后诊疗不及时,则极易演变成肺气肿、慢性肺性脑病,使患者的生命安全遭到极大威胁。而站在治疗角度来看,常规治疗虽然提供了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措施,能够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在排痰与化痰方面却存有缺陷,因此氨溴索联合常规治疗的方式,理应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试验选用某医院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68例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性(19例)与女性(15例)年龄区间为31~72岁,平均年龄为(51.3±5.3)岁,病程区间为5~11年,平均病程为(6.1±2.9)年;对照组男性(18例)与女性(16例)年龄区间为32~71岁,平均年龄为(52.1±4.9)岁,病程区间为5~12年,平均病程为(6.5±2.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确诊患者为哮喘性支气管炎病症后,临床医师需在接受治疗前确定患者的咳嗽、咳痰与喘息症状,通过肺功能检测仪判定患者脏器指标。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提供吸氧、止咳、平喘、抗感染类药品及设备。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提供氨溴索药品进行治疗,将15mg氨溴索加入10ml生理盐水内,通过雾化装置让患者吸入,流量需控制在5~7L/min,每天给药两次,每次雾化20min,7日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由临床医师诊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记录在案。
        3.  效果指标
        监督患者是否仍存有喘息、咳痰、咳嗽及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根据病情改善效果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显效:患者咳嗽、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且通过X线检查无病理征象;
        有效:患者咳嗽、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有所改善,且通过X线检查显示病理征象有好转;
        无效:患者咳嗽、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病理征象无变化或加重。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平均数±偏差值,检验用t,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例数/百分比(n/%),检验用X2,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二、结果
        1.  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喘息消失时间为(3.6±0.3)天、咳痰消失时间为(3.7±1.3)天、咳嗽消失时间为(4.3±1.6)天、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为(3.3±1.1)天;对照组患者平均喘息消失时间为(5.2±1.3)天、咳痰消失时间为(6.0±1.1)天、咳嗽消失时间为(6.4±2.0)天、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为(5.3±1.3)天。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1%。而从不良反应来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氨溴索药品治疗期间,有一例患者出现面色潮红的状况,在药品停止使用后,不良反应症状得到显著缓解,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期间,并未发现不良反应现象,经由调查可知不良反应案例与患者身体状况有关,因此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差异并不明显,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
        哮喘性支气管炎在支气管炎类型中较为特殊,该病的发病因素尚未有明确的定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多因过敏因素的刺激、多基因的遗传、反复上呼吸道的感染等相关。疾病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气道平滑肌出现收缩情况较为明显,且突然增加粘液分泌量、黏膜水肿等情况会导致气道梗阻以及狭窄等情况,造成气喘发作。机体受到过敏因素刺激以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支气管黏膜充血等症状,容易降低机体清除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内膜纤毛细胞,在一定程度上阻塞气道,从而出现喘鸣以及咳嗽等症状。同时,由于毛细支气管痉挛面积较为广泛,导致管腔出现变窄等情况,造成患者换气受阻以及通气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增加肺血管阻力,增加毛细血管通透能力,突然增多分泌物,降低动脉血压分压,导致全身酸中毒以及全身缺氧等症状,构成恶性循环等。倘若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控制患者症状,则会导致出现心肌损害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以解痉、止咳、吸氧、平喘等为主,该种治疗方法虽能提升动脉血氧的浓度,松弛气道的平滑肌;但对于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方面的效果欠佳,且疗程较长,不良反应较多。氨溴索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种祛痰药,该药能够进一步增强纤毛的运动,进而提升黏液运输及清除能力,改善肺功能。除此之外,氨溴索在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方面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2组治疗后FEV1(呼气量)、PEFR(呼气峰流值)水平呈上升趋势,IL~8(白细胞介素)、CRP(C反应蛋白)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上升及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表明,哮喘性支气管炎氨溴索治疗的疗效较为确切,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而且还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病症的疗效优异,比较常规诊疗措施,能够显著缩短病情诊疗工作的耗时,使患者病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同时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水平,遏制炎症等风险。故而,在论述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期间,必须明确氨溴索药品的特征,并严格把控患者的用药流程与用量,才能使氨溴索的确切疗效更便于识别,以便为后续临床推广提供详细资料。
        
        参考文献
        [1]董秀丽.氨溴索治疗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J].包头医学,2017,41(4):4-5.
        [2]曹文琪.盐酸氨溴索治疗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11).
        [3]闫艳.用盐酸氨溴索对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3).
        [4]黄宝辉.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