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教学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赵旺
[导读] 目的:分析案例分析教学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可行性。

        赵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402160
        【摘要】目的:分析案例分析教学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择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20年12月分别设为对照阶段、研究阶段,在两个阶段内以本院实习医学生7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病学实践教学方案,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教学方案联合案例分析教学方案,分析组间教学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病例分析题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践教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认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案例分析教学方案应用与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神经病学实践教学;应用效果;可行性
        神经病学是一门理论涉及方面比较广、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带教方案多是应试教育,以教授知识及记忆为主要内容,缺乏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比较有限,这对教育形式的快速发展有不利影响[1]。因此需对神经病学的教学进行相应改革,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典型临床病案,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病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主体,提升其自学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本次研究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阶段,并以两个阶段院内实习的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用神经病学科常规教学方案,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对照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为观察阶段,以两个阶段内本院实习的医学生各7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1-23岁,年龄平均(22.10±0.35)岁。观察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21-23岁,年龄平均(22.12±0.34)岁。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医学生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神经病学科常规教学方案。观察组施行神经病学常规教学方案联合案例分析教学,主要内容如下:(1)筛选合适的带教教师,工作年限≥3年、专科工作年限5年、职称在中级以上者7人,并由科主任负责对其培训,多次讨论,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带教教师负责将教学分成不同阶段,并设立不同阶段目标;将70例实习医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小组,每组5例,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开展神经病学科实践教学,每个带教教师负责2组学生。(2)由带教教师依照教学大纲、教学阶段性及最终目标,提出与之相关的神经病学科典型临床病案在教学前告知,比如,发作性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有发作性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呼之不应,紧闭牙关,双目凝视,伴唇舌咬伤等临床表现,患者发作性肢体抽搐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部分患者意识未恢复至基线水平,考虑为癫痫持续状态。对其开展病史采集、诊断、治疗,重点是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和并发症处理,并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治疗效果。并向学生发放实际工作中的病史采集、诊疗等临床路径的电子资料,嘱其通过自学教学内容、查阅资料等方式预习,提出并自行解决相应问题,学生小组内就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制作PPT。(3)在会议室内,由不同小组成员轮流上前,讲解PPT,内含其提出的问题、解决答案,典型病案的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诊疗方案及可能出现的推测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由教师负责点评,并鼓励学生在讨论、学习及查阅资料中发现自身不足、巩固自身知识库。(4)由教师就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会,需事先告知学生相关主题,由学生在自行查阅资料及讨论后,总结汇报,由教师负责点评、归纳及总结,并鼓励其深入讨论,查阅相关及扩展后的知识。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组间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病例分析题评分差异,出科理论知识考核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提示出科理论知识考核程度越好,病例分析题满分20分,分数越高,提示病例分析成绩越好。(2)组间实践教学评分差异,单项0-20分,分数越高,提示实践教学质量越好,按照自学能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提升、人际沟通技巧,临床问题处理能力、创新意识及思维、人文关怀、组织技能、病史询问、病历书写、体格检查统计,分析组间数据差异。(3)组间教学认同度差异,按照发神经病学学习兴趣、提升临床问题分析能力、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认同实践知识理解及了解能力、提升医患交流技巧、对未来工作有帮助认同度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各项认同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以(%)、()分别代表计数及计量资料,开展检验、t检验,P<0.05提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病例分析题评分差异
        观察组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评分、病例分析题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组间实践教学评分差异
        观察组实践教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观察组实践教学总分(186.56±4.85)分高于对照组的(182.14±4.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8,P=0.0000)。

2.3组间教学认同度差异
        观察组教学认同度各项认同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素质教学内核是理解与应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案例分析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案,通过从多角度分析病案,促使学生以该病案为基础,提出更多问题,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病例分析题评分、实践教学各项评分、教学认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病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制定学习阶段目标与总目标,由科主任负责把握教学总纲,保证教学大纲不偏离;嘱咐学生自行学习、提出并解决问题,制作包含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诊疗方案等内容在内的PPT,由带教教师就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会,开展小组讨论,由学生讲解其制作的PPT,提出其自身对相应知识的了解,由教师负责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与点评,鼓励学生拓展知识库。本次研究证实,联合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案及常规教学方案,能够提升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病例分析题,实践教学质量及学生对教学方案的认同率。
        总之,神经病学涉及内容较多,以常规神经病学实践教学方案为基础,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余友,王娟,王黎,等.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微课体系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47-51.
[2]朱小群.PBL-seminar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4):2121-2123.
[3]刘慧慧,肖国栋.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住院医师临床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8,21(5):553-556.
[4]谢春香,孙超,孙文萍.LBL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10):1109-1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