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摘要:目的:优化鞣酸软膏的配制工艺,更好的控制该制剂的质量并观察其疗效。建立鞣酸软膏中鞣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工艺优化后的鞣酸软膏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对鞣酸软膏的配制进行单因素考察,以优化搅拌速度及水浴温度。对比是否加入抗氧化剂对外观性状的影响。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鞣酸的含量,并对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将工艺优化后的鞣酸软膏应用于患有尿布性皮炎的新生儿患者,考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鞣酸在0.004mg/ml~0.020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C(mg/ml)=0.0304A-0.0014,加样回收率为100.4%,相对标准偏差为0.19%。? 结论:鞣酸软膏的配制工艺得到合理优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鞣酸的含量,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高,可用作鞣酸软膏质量控制,进步保障了药品质量和安全。临床研究表明,工艺优化后的鞣酸软膏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患者的尿布皮炎及红臀等症。
关键词: 鞣酸软膏;工艺优化;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临床应用
引言
鞣酸软膏是儿科常用的外用制剂,可以保护和收敛皮肤,对婴幼儿褥疮、尿布皮炎和新生儿红臀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鞣酸软膏目前并没有收载在《中国药典》,主要以医疗机构制剂的形式应用于临床,质量控制方法单一,并缺乏广泛适用性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剂质量的稳定性有待进步改善。为进步保障药品质量,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配制工艺进行考察,并建立鞣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优化后的鞣酸软膏的临床效果进行考察。本实验对配制工艺进行了合理优化,增加了制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均匀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鞣酸的含量,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结果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为质量控制提供安全、可靠依据。工艺优化后的鞣酸软膏临床效果确切,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1材料和方法
1.1使用仪器
AG245电子分析天平、HH-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JB-3型溶液软膏搅拌机标。
1.2试药
甘油(湖南新绿方药业有限公司)、白凡士林(南昌白云药业有限公司)、鞣酸(浙江温州瓯海精细化工公司)等。
1.3方法
1.3.1配制工艺改进
1.3.1.1配制处方和过程
鞣酸200g 甘油200g 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10g 白凡士林590g制成 1000g
配制工艺:将鞣酸和甘油置于水浴条件下加热,等到熔化以后,再加入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和凡士林累积形成1000g的成分。整个过程需要持续搅拌,等到冷却以后,进行抽检并准确测定质量。最终进行分装、贴上标签后完成入库。
1.3.1.2配制工艺改进
由于正常状态下所获得的最终成分应属于细腻和均匀状态,不会存在颗粒状态的物质,颜色也比较浅,但在实际配制中却常出现由于鞣酸呈现团状的原因导致其无法均匀地与凡士林相互融合,最终配制成的软膏颜色较深[1],为保证鞣酸软膏能够达到均匀细腻,黏稠度适中并且颜色保持为土黄色不加深的质量要求。本研究对搅拌速度进行了单因素观察。并对是否加入焦亚硫酸钠的鞣酸软膏性状进行了对比。
1.3.1.3观察稳定性
将未加入焦亚硫酸钠和加入焦亚硫酸钠(2g)的鞣酸软膏分别置于常温下,并于1、2、3、6个月时,观察并记录色泽和相关变化。
1.3.2鞣酸的含量测定
1.3.2.1制备贮备液
精确称量100mg的鞣酸于1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后,添加水至刻度线,摇匀,即得到贮备液(1mg/ml)。
1.3.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鞣酸软膏0.3g于100ml容量瓶中,添加适量水超声10分钟后定容至刻度。50℃水浴30分钟,以充分溶解鞣酸 [2]。待自然冷却至常温后,取续滤液2ml,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1.3.2.2确定波长
取贮备液3ml置于250ml容量瓶中,添加水制刻度,摇匀,即得配浓度为0.012mg/ml的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并记录曲线和吸收峰。
1.3.2.3绘制标准曲线
分别移取贮备液1ml、2ml、3ml、4ml、5ml于2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得到浓度分别为0.004mg/ml、0.008mg/ml、0.012 mg/ml、0.016 mg/ml、0.020 mg/ml的系列标准溶液,在276nm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
1.3.2.4回收率的测定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鞣酸软膏样品(0.204g?g-1)0.3g于100ml容量瓶中,平行3份,分别加入鞣酸0.03g、0.06g、0.12g,添加适量水超声10分钟后定容至刻度。 50℃水浴30分钟,以充分溶解鞣酸。冷却至常温后,取续滤液1ml于100ml容量瓶中,添加水至刻度,摇匀,测定吸收度。
1.3.2.5重复性实验
取鞣酸软膏0.3g,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6份,平行操作6次,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
2结果分析
2.1 工艺优化
2.1.1 水浴温度对鞣酸甘油产生的影响
2.1.2搅拌机的转速对鞣酸软膏的影响
.png)
结合实验流程与现象观察,在水浴温度保持在45℃条件下,搅拌速度控制在500r/min时,能够使最终形成的鞣酸软膏既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又能够保持均匀的状态。在对鞣酸软膏的配制工艺进行改进时,就可以讲搅拌速度和水浴温度控制在该条件下。
2. 1.3 稳定性观察
通过特定期间内的情况观察,设置完成的鞣酸软膏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显著的颜色、状态、黏稠度等变化,说明鞣酸软膏的性质比较稳定,能够保证质量需要。
2. 1.4 是否加入焦亚硫酸钠对鞣酸软膏质量的影响
不加焦亚硫酸钠的鞣酸软膏暴露在空气中数天,色泽就有明显的加深。加入焦亚硫酸钠作抗氧剂后,长期暴露于空气中,色泽稍加深,接近于新成品颜色。
加入焦亚硫酸钠的鞣酸软膏能长时间的稳定其外观的颜色。
2.2 鞣酸的含量测定
2.2.1 测定波长的确定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查,0.012mg/ml的标准品溶液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在276nm波长处有吸收峰。所以选择276nm作为鞣酸含量测定的检测波长。
2.2.2标准曲线
根据吸光度测定结果,以鞣酸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C(mg/ml)=0.0304A-0.0014。结果表明,鞣酸在0.004~0.020mg ? mL-1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
2.2.3加样回收率
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3。
.png)
2.2.4重复实验结果呈现
鞣酸含量的平均值为0.2006g ? g-1(n=6),RSD为0.5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3临床应用
确定具有尿布性皮炎患者新生儿80例,实验组40例,观察组40。年龄为1个月至2年。将新生儿患部清洗后擦干,均匀涂布鞣酸软膏,每天3次。三天后,患儿皮疹明显减轻,一周后痊愈。观察组未用任何药物只是每天将皮肤清洗干净擦干,一周后有31例未见明显好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鞣酸软膏针对皮疹、新生儿红臀、尿布皮炎等具备有效作用。
4讨论
鞣酸软膏在制备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和铁器制品的接触,防止有黑色的鞣质铁生成,否则不仅影响外观颜色,而且无法保证鞣酸软膏的质量。在制备鞣酸软膏期间,要不断优化配制工艺,最终保证颜色适中、均匀细腻和质量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海洋,戴玉荣,陈照林,等. 中日友好医院医院制剂鞣酸软膏配制工艺的优化[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17(4): 449-450, 453.
[2]范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鞣酸软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 2014(3):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