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艳芬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邮编 650032
摘要:目的:探讨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其术后心脏康复训练中提供协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协同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为97.14%,对照组为85.71%,P<0.05;2组护理前LVEF较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有利于提升其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并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协同护理;心脏康复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并诱发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性坏死,患者的发病急促且病死率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该类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在术后早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从而更好地恢复其心功能[1]。以下将分析对于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其术后心脏康复训练中进行协同护理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70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2~79岁,均值为(61.5±1.2)岁。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均值为(61.4±1.3)岁。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如告知患者心脏康复训练的流程、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加强患者的病情监测,提供日常用药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等;观察组联合应用协同护理,方法为:(1)护患协同:通过进行护患沟通了解患者对于心脏康复训练的认知度,向其讲解术后早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的目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以及训练依从性。利用访谈的形式并以此为主题,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并给予患者鼓励以及肯定,同时做好患者的健康知识疑问解答,尽快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实现良好的护患协同;(2)家属、医护人员协同: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患者日常护理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并引导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中。定期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并向家属讲解协助患者培养优良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坚持心脏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家属的协同作用;(3)病友协同:利用微信交流群、病友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为病友之间搭建沟通平台,鼓励其分享日常心脏康复训练的经验和心得,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训练依从性和积极性。邀请康复效果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从而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
1.3评价标准
2组均以1个月为观察周期,(1)对比患者的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即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2)对比患者护理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的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为97.14%,对照组为85.71%,P<0.05。
2.2 LVEF对比
2组护理前LVEF较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PCI术后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受到年龄、心功能等因素影响术后仍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所以需要加强患者的护理服务,特别是通过提升患者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并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避免病情的复发[2]。常规护理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模式化等特点,不利于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3]。采用协同护理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病友以及医护人员的积极作用,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期心功能的恢复[4]。本次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患者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同时该组患者的LVEF在护理后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表明,协同护理的运用可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有利于提升其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并改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东,于飞. 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价值[J]. 糖尿病天地,2020,17(6):193.
[2]张钦钦,石妍,黄志红,等. 双心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脏I期康复中的效果[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8(4):275-277.
[3]廖健. 心脏康复指导联合舒适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影响[J]. 东方药膳,2020,28(20):163.
[4]喻朋佳,杨丽青,王平.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采用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