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及对死亡率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曹婷婷
[导读]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及对死亡率的影响。

        曹婷婷
        淮南阳光新康医院  232000
        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随机数字表法确定组别(共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在急诊救治情况、患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死亡率;护理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高危疾病,具有发病迅速、致死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患者在发病时医护人员需及时到位并予以院前急诊救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1-2]。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以往护理经验,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应为护理核心,而个性化护理的落实和推进将为临床护理工作开辟新局面。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8-2019期间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病史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剔除有其他重大疾病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选出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男女1:1;(65.14±3.55)岁。观察组40例,男女1:1;(65.18±3.52)岁。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操作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即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护理,接诊后迅速准备工具并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简单评估患者病情后,协助医生完成体征指标检查、亲属询问(主要是询问患者发病时间、过往病史以及用药史),及时转运并中途与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开通绿色通道。观察组:个性化护理:(1)患者及其家属安慰:接诊时应努力平复患者家属情绪,尽快收集关键信息,尽可能将接诊时间控制在1-2分钟内,然后立刻出诊。(2)现场护理: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立刻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基本护理,若患者意识清醒则需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努力配合评估检查,清理呼吸道异物保证通气顺畅,同时给予吸氧处理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对患者家属应当耐心安抚,告知配合事项,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效率。(3)转运护理:转运过程中应当十分小心,下楼时应避免磕碰到患者,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与院内联系,同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使其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安排治疗室并开通绿色通道。
1.3观察指标
        急诊救治情况:记录病情评估时间、院前抢救时间以及入院转运时间,时间越短表示急诊救治效率越高。
        患者死亡率:统计死亡例数并计算比值,比值越低表示急诊救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SPSS20.0处理计数(χ2)和计量(T)资料,差异显著(P<0.05)。

2结果分析
2.1急诊救治情况
        表1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院前抢救时间以及入院转运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P<0.05)。
表1急诊救治情况记录表[X±S](min)
组别        例数        病情评估时间        院前抢救时间        入院转运时间
观察组        40        3.72±0.19        32.26±12.27        11.28±7.08
对照组        40        5.56±1.41        47.18±16.31        19.44±5.18
T        -        8.1794        4.6233        5.8829
P        -        0.0000        0.0000        0.0000
2.2患者死亡率
        表2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
表2患者死亡率记录表[n(%)]
组别        例数        死亡率
观察组        40        1(2.50)
对照组        40        9(22.50)
χ2        -        7.3143
P        -        0.0068

3讨论
        临床护理作为辅助提高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上述分析提到,受病痛折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身心状态不佳和病情久拖愈重,为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护理工作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护理期望和要求,给予其良好的身心干预指导。
        对此,引入个性化护理势在必行,该护理模式包括接诊、急救、转运三个环节,可以优化院前急诊护理环节,也是常规护理的升级和补充。具体来说:常规护理过程简单且缺乏对患者及家属的人性化关怀,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思想不统一的情况,从而错过治疗时机,而人性化护理该护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人本护理理念,即根据患者情况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和方法,尽可能稳定患者情绪并征得家属配合,从而进一步缩短院前急诊救治时间,把握住治疗的黄金时期[3]。
        综合上述数据,观察组在急诊救治情况、患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说明个性化护理的巨大价值,可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庆祝.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及复发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6):6888-6890.
[2]苏芳,任宝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5):193-194+198.
[3]孙艳芳.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5):252-253.
        曹婷婷
        淮南阳光新康医院  232000
        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随机数字表法确定组别(共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在急诊救治情况、患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死亡率;护理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高危疾病,具有发病迅速、致死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患者在发病时医护人员需及时到位并予以院前急诊救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1-2]。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以往护理经验,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应为护理核心,而个性化护理的落实和推进将为临床护理工作开辟新局面。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8-2019期间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病史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剔除有其他重大疾病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选出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男女1:1;(65.14±3.55)岁。观察组40例,男女1:1;(65.18±3.52)岁。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操作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即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护理,接诊后迅速准备工具并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简单评估患者病情后,协助医生完成体征指标检查、亲属询问(主要是询问患者发病时间、过往病史以及用药史),及时转运并中途与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开通绿色通道。观察组:个性化护理:(1)患者及其家属安慰:接诊时应努力平复患者家属情绪,尽快收集关键信息,尽可能将接诊时间控制在1-2分钟内,然后立刻出诊。(2)现场护理: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立刻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基本护理,若患者意识清醒则需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努力配合评估检查,清理呼吸道异物保证通气顺畅,同时给予吸氧处理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对患者家属应当耐心安抚,告知配合事项,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效率。(3)转运护理:转运过程中应当十分小心,下楼时应避免磕碰到患者,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与院内联系,同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使其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安排治疗室并开通绿色通道。
1.3观察指标
        急诊救治情况:记录病情评估时间、院前抢救时间以及入院转运时间,时间越短表示急诊救治效率越高。
        患者死亡率:统计死亡例数并计算比值,比值越低表示急诊救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SPSS20.0处理计数(χ2)和计量(T)资料,差异显著(P<0.05)。

2结果分析
2.1急诊救治情况
        表1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院前抢救时间以及入院转运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P<0.05)。

2.2患者死亡率
        表2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作为辅助提高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上述分析提到,受病痛折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身心状态不佳和病情久拖愈重,为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护理工作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护理期望和要求,给予其良好的身心干预指导。
        对此,引入个性化护理势在必行,该护理模式包括接诊、急救、转运三个环节,可以优化院前急诊护理环节,也是常规护理的升级和补充。具体来说:常规护理过程简单且缺乏对患者及家属的人性化关怀,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思想不统一的情况,从而错过治疗时机,而人性化护理该护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人本护理理念,即根据患者情况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和方法,尽可能稳定患者情绪并征得家属配合,从而进一步缩短院前急诊救治时间,把握住治疗的黄金时期[3]。
        综合上述数据,观察组在急诊救治情况、患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说明个性化护理的巨大价值,可提高院前急诊质量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庆祝.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及复发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6):6888-6890.
[2]苏芳,任宝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5):193-194+198.
[3]孙艳芳.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5):252-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