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中医医院 重症医学科 山西省 临汾市 043500
摘要:目的:早期护理干预在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244例ICU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剔除入住1CU时间≤1周的患者,单数为观察组(125例),双数为对照组(119例),入院后分别予以早期护理千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入院2周内双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双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8.54,P<0.01),观察组DVT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x2=5.28,P<0.05)。 结论: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早期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重症医学;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类型,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存在不正常凝结,进而导致血管阻塞,引发下肢血液供应障碍,病情严重者可增加下肢伤残风险,若发生血栓脱落情况,易形成肺血栓,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医学科(ICU)严重的并发症, ICU患者下肢DVT发生率高达17. 01%,且有28.57%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主要原因与ICU患者病情危重及治疗护理手段有关[2],如持续镇静镇痛、各种深静脉置管、保护性约束等,且ICU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因此ICU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远高于普通病房。现对我院244例重症医学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详细措施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ICU住院患者244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入组前排除下肢骨折未行固定手术等下肢需要制动的患者,剔除ICU滞留时间≤1周的患者,两组干预时间不少于1周,观察时间不少于2周,观察组为125例,对照组119例,其中男143例,女101例,年龄(54.15±26.45)岁;脑卒中129例,颅脑外伤4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8例,重症胰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19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各种病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6例。两组患者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观察组为(19.26±6.75)分,对照组(20.54±6.23)分。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危重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神志及生命体征,定时翻身拍背以及口腔护理、气管插管管道护理及气管切开等常规护理,对DVT预防措施则不做特别规定。
观察组进行早期系统的护理干预,即从患者入住ICU第1天起采取以下护理干预措施:(1)对神志清醒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DVT高危因素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其参与力所能及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2)为患者进行足踝运动,方法:踝部固定,踝关节做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30次,2次/d;(3)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侧重复活动20~30次,2次/d;(4)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双下肢各进行治疗,2次/d,压力范围100~200mmHg;(5)输液管理:尽量避免下肢输液和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同一静脉不宜行多次穿刺,并避免股静脉留置导管。对已确诊有DVT患者则及时停止护理千预措施,以免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天起,每天观察患者双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皮温及色泽变化等,并每天测量下肢周径(以大腿中段为准)1次。常规于第1、7、14天或出现下肢浮肿时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及是否发生DVT。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肢浮肿发生率比较对照组119例,发生下肢浮肿65例,浮肿发生率为54.6%;观察组125例,发生下肢浮肿45例,浮肿发生率为36. 8%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8.54,P<0.01)。
2.2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对照组119例,发生DVT11例,DVT发生率为9.2%;观察组125例,发生DVT3例,DVT发生率为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5. 28,P<0. 05)。两组患者在2周观察期内均无肺栓塞发生。
3讨论
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发生率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并发症从而导致的,若血栓一旦脱落直至人体的肺动脉,容易导致人体引起肺动脉栓塞情况,对人们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3]有医学研究显示,临床多数肺动脉栓塞均来自于人体下肢深静脉,而血栓引起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因此如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十分重要[4]
ICU为收治危重患者的地方,其病种繁多,多数危重患者、高龄以及内科重症患者均需要长时间进行卧床休息,其下肢自主活动不便,因此通过对患者进行辅助锻炼和下肢肌肉按摩十分重要,能促进人体下肢血液循环回。通过早期实施护理干预,能利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积极配合,使护理措施制度化、标准化,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不仅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达到治疗目的。在有创操作时,可能形成血肿,积血压迫血管导致人体血流缓慢缓,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早期对其实施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评估易发入群、增加患者下肢活动、对下肢周径进行测量,通过实施多种措施,能显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并发症,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从而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安全,预防不良情况发生。而本文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负面情绪,降低其并发症风险,同时能够提高护理满意程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综上所述,在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早期护理干预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凌坤,宋超,石秀霞.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9,36(5):843.
[2]王雅,蒋辉.脊椎融合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9,36(5):950.
[3]唐海珍.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保健综述.200.
[4]何玲.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3.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