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李凌华
[导读] 目的: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并且解决相对的护理问题,以此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李凌华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1374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并且解决相对的护理问题,以此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方法:从2020年8月到2020年12月,通过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一共发生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共50件,并通过各种调查和研究分析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和归纳。结果:经过本文的研究和调查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总结,原因从护理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患者本身为切入点进行归纳。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整体素养不强,护理观念缺乏等因素。管理人员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缺乏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管理机制存在着漏洞。患者由于病情的进展和延续,精神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压力,经济上也存在着巨大的负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随之提高。结论:医院的管理人员应当健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管理措施,从严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提高护理质量,最终达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对策与建议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临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精神和心理等原因有关。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涉及到众多操作,护理操作的无菌要求系数高,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护理人员集中精神以及养成极高的无菌意识和观念,与此同时患者由于受到的操作具有有创性,因此极易受到感染。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的管理层面的管理制度存在着缺陷,操作系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另一因素。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本文从研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出发,探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5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发现其问题的根本所在,并根据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2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向出发,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由护士长和护士作为主要的研究人员,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在资料进行整合过后,由心血管内科的护士长带领本科的护士对0~1级事件进行科室的整改和讨论,二级及以上事件讨论后登记,并上报医院的护理部。
        2结果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归纳:一方面是护理人员的原因,无菌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相关护理器械的管理和环境存在缺陷,极易造成感染;最后是患者自身原因,心血管内科多为慢性疾病,造成患者心理和精神以及经济具有强大的压力,患者的内心变得极为敏感,依从性和满意度下降,如表一。
       
        3讨论
        血透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分为4个方面,包括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制度因素和患者因素。
        3.1人为因素
        3.1.1规章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制度主要是存在工资和自身的表现不相符合,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极为懈怠,缺乏工作积极性。医院未采取严格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整。
        3.1.2操作不规范
        部分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求不高,专业意识不强,无菌观念淡薄。护士缺乏“3查8对的意识”,提高发错药和错误护理操作的几率。
        3.1.3与患者缺乏沟通
        心血管内科患者数量庞大,护理人员工作量巨大,因此缺乏与患者及时沟通的时间和精力,即大部分的护理人员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并不重视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缺乏其基本的沟通。
        3.3环境因素
        对大部分心血管内科护理操作的环境是具有一定要求的,环境应当保持清洁的状态,如果进行有创操作,应该保证环境是符合无菌原则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环境达不到操作的要求。
        3.4患者因素
        长期进行血透的患者,有长期的经济压力,患者极为担心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其紧张和恐惧等情绪,并且存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此导致的后果为患者的敏感度提高,依从性降低,配合度不高,极不配合护理工作,采取消极的状态对待治疗,都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4管理建议
        4.1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将医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归到个人科室,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严格要求,建立绩效的管理制度,让每个人的利益与自身的表现相匹配。
        4.2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养
        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操作应当建立在护理人员拥有专业的操作水平,要求医院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院内和院外的培训活动有效提高其对人员的人员素质。由各科护士长进行培训名单的推荐或者采取自行报名的方式,每月进行不同人员的培训,能够在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护理人员的加强培训。
        4.3加强环境管理
        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自身免疫力极为低下,进行有创操作时,加大了感染的几率。对环境应当更加严格,要求用酒精进行有效的消毒,操作过程当中避免人员走动,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在绝大程度上减少受感染的机会。
        4.4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和患者应当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对疾病知识进行积极讲解,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程峥嵘.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认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1):96.
[2]刘红. 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8):131-132.
[3]加尔恒·艾比里汗. 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0):248+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