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莲
天长市人民医院DSA室手术部 安徽 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方案在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DS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86例作为统计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下肢血管出血、穿刺部位血肿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值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方案应用在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中产生良好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医院方面应推广优质护理模式。
【关键词】优质护理;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DSA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患者预后痊愈难度大,应对患者进行手术干预。目前临床中多使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疗法,并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1]。相关治疗方法能够清晰展示出患者下肢静脉官腔狭窄、闭塞和侧支循环情况,增加治疗有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在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DS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统计资料为我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总计86例,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
对照组:男患者与女患者的人数比例为25:18,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2.17±1.84)岁,病程1~12月;平均值(5.39±0.27)月;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大值68岁,最小值44岁,平均年龄(52.35±1.55)岁,病程1~13月,平均病程(52.84±1.22)岁,对比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分析。
排除标准:重要器官功能缺陷患者;临床配合度较低患者;手术禁忌症患者;纳入标准:经过血管造影认定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研究,了解其中风险;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认可。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DSA介入疗法,在X线引导下,在大腿根部选取合适穿刺点,将导管插入到下肢动脉中,开展动脉内溶栓术或血管成形术。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案,如身体护理,构建静脉通道,确保呼吸畅通,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问题[2]。
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其护理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术前护理。术前3d对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药物,如阿司匹林,每天用药1次,每次规格为100mg,术前禁止饮水,保持良好心态。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术前指导,对患者饮食、心理和身体进行全面护理。
(2)术中护理。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完成相关手术流程。密切监护患者血压值、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为患者术中生命安全提供护理支持。
(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增加病患巡视频率,加强早期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身体护理、强化卫生指导。指导患者翻身、预防压疮。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不良症状发生率,观察患者下肢静脉出血情况、穿刺部位血肿问题;计量指标则统计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值和患者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1.2.版本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n和%表示,X2检验,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t检验差异,P<0.05在统计学中有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血管出血、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对照组相关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两组护理质量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趋向良好,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png)
3讨论
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患者长时间卧床,造成血液循环变慢。此外,骨外科手术造成动脉血管损伤也是常见诱发因素。倘若血栓位置比较深、栓子结构较大时,会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下肢缺血性坏死,动脉血栓脱落后,也会阻塞心脏、肺部和脑部血管,造成心肌梗死、肺栓塞和脑梗死等重大病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中给予下肢动脉血栓患者DSA介入治疗,并实施优质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护理,致力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方案应用中,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增加早期干预,使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本案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开展DSA介入治疗,术后对观察组43例患者行优质护理方案,对照组43例患者开展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出现几率和临床基本指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下肢血管出血、穿刺部位血肿不良症状发生率降低,护理质量和住院时间指标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综上所述,在下肢急性动脉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使用优质护理方案产生了良好效果,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提升,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优质护理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娜、杭秦雯、曾玲、安利群.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SA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v.27(09):129-131.
[2]崔倩.优质护理对行介入诊断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04(042):P.31-31.
[3]党玉梅.超声引导下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拴治疗的疗效评估[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003(020):P.172-173.